[发明专利]铁道车辆的碰撞能量吸收装置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380081311.9 申请日: 2013-12-18
公开(公告)号: CN105992722B 公开(公告)日: 2018-05-25
发明(设计)人: 永原齐;平岛利行;本间志郎 申请(专利权)人: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主分类号: B61D15/06 分类号: B61D15/06;F16F7/00;F16F7/12
代理公司: 上海瀚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1 代理人: 曹芳玲
地址: 日本兵库*** 国省代码: 日本;JP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发明可以提供在碰撞时强化纤维被充分破坏,可实现稳定且高效的能量吸收碰撞能量吸收装置。铁道车辆1的碰撞能量吸收装置(10)具备:由纤维强化树脂形成、且在轨道方向延伸地配置的吸收体(15);支持吸收体(15)的轨道方向的后端部(15a)的基端构件(11);以未固定于吸收体(15)的前端部(15b)的状态、与吸收体(15)的前端部(15b)从前方对置地配置的前板构件(20);和将前板构件(20)定位于与吸收体(15)的前端部(15b)从前方对置的状态的保持装置(30)。
搜索关键词: 吸收体 碰撞能量吸收装置 前端部 轨道方向 铁道车辆 配置的 对置 前板 纤维强化树脂 保持装置 能量吸收 强化纤维 后端部 基端 延伸
【主权项】:
1.一种铁道车辆的碰撞能量吸收装置,具备:由纤维强化树脂形成、且在轨道方向延伸地配置的吸收体;支持所述吸收体的轨道方向的后端部的基端构件;以未固定于所述吸收体的前端部的状态、与所述吸收体的前端部从前方对置地配置的前板构件;和将所述前板构件定位于与所述吸收体的所述前端部从前方对置的状态的保持装置。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380081311.9/,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同类专利
  • 一种轨道车辆碰撞柱及含有该碰撞柱的车辆头部结构-201910128535.X
  • 刘洪涛;洪海峰;董华新;骆起;刘立玺 -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2019-02-21 - 2019-05-17 - B61D15/06
  • 一种轨道车辆碰撞柱,包括依次焊接的上段、中段和下段,三段都为空心钢材,上段的非安装面为斜面,中段由两块U形板对焊而成,其中一块U形板的底边为钝角折弯板,下段由四块外围钢板拼接而成,其中有一块折弯板与中段U形折弯板相吻合,上段和中段内侧安装有加强筋板,下段内部至少安装一层垂向加强筋板,下段上部与中段连接区域开有长圆孔,下段插入中段内在长圆孔处与中段焊接固定。本发明满足车辆整体设计的刚度要求、空间要求、质量要求、功能要求及其工艺性要求,实现以最小的质量引入实现碰撞柱的补强,实现安全性并降低碰撞对其他部件的损害。
  • 铁道车辆的碰撞能量吸收装置-201380081311.9
  • 永原齐;平岛利行;本间志郎 -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 2013-12-18 - 2018-05-25 - B61D15/06
  • 本发明可以提供在碰撞时强化纤维被充分破坏,可实现稳定且高效的能量吸收碰撞能量吸收装置。铁道车辆1的碰撞能量吸收装置(10)具备:由纤维强化树脂形成、且在轨道方向延伸地配置的吸收体(15);支持吸收体(15)的轨道方向的后端部(15a)的基端构件(11);以未固定于吸收体(15)的前端部(15b)的状态、与吸收体(15)的前端部(15b)从前方对置地配置的前板构件(20);和将前板构件(20)定位于与吸收体(15)的前端部(15b)从前方对置的状态的保持装置(30)。
  • 铁道车辆的车身-201680031592.0
  • 佐野淳;川上直朗;吉田直弘;畑晋一郎;矢木诚一郎;富泽雅幸 -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 2016-05-31 - 2018-01-19 - B61D15/06
  • 一种铁道车辆的车身,具备底架;第一构件,在配置于所述底架的铅直方向中心的铅直方向一方侧的状态下支持于所述底架,吸收冲撞能量;和第二构件,在配置于所述底架的铅直方向中心的铅直方向另一方侧的状态下支持于所述底架,在所述第一构件因与障碍物的冲撞而被压缩时接触所述障碍物;借由在所述第一构件因与所述障碍物的冲撞而被压缩时所述第二构件从所述障碍物受到反作用力,所述第二构件将与由所述第一构件传达至所述底架的力矩荷重反向旋转的力矩荷重传达至所述底架。
  • 具有加接的变形区的轨道车辆-201280016464.0
  • P.海恩滋;R.格拉夫;M.塞茨伯格 - 奥地利西门子公司
  • 2012-03-26 - 2017-02-15 - B61D15/06
  •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加接的变形区的轨道车辆,该轨道车辆包括至少一个设置在端侧的区域中的端部横向支架(EQT)以及基本上垂直地布置的从所述端部横向支架(EQT)伸出的角柱(ES),其中在端侧设置了变形区(VZ),该变形区(VZ)包括平行于所述端部横向支架(EQT)朝端侧的方向隔开地布置的正面横向支架(FQT)以及至少一个传力元件(KUE),其中在所述端部横向支架(EQT)与所述正面横向支架(FQT)之间布置了所述至少一个传力元件(KUE),所述传力元件在所述端部横向支架(EQT)与所述正面横向支架(FQT)之间无塑性变形地传递纵向压力直至特定的数值并且在超过这个特定的数值时失效。
  • 列车头部分-201390000640.1
  • 沃尔夫冈·朗厄特;格哈德·施密特 - 西门子公司
  • 2013-06-17 - 2015-11-25 - B61D15/06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舱室(3)的列车头部分(1),所述舱室包括地板区域(5)、顶(7)和两个侧壁(9),所述侧壁在所述地板区域(5)和所述顶(7)之间延伸,其中所述侧壁(9)在其头端部(11)处分别具有A柱(13),所述A柱保持在所述地板区域(5)上,各一个纵向载体(17)从每个A柱(13)延伸到所述侧壁(9)中,并且由A柱(13)和纵向载体(17)构成单元,以在碰撞情况下将力吸收并且导入到所述舱室(3)中。
  • 铁道车辆-201280027236.3
  • 佐野淳;川上直朗;南元康文;吉田直弘 -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 2012-07-12 - 2014-03-26 - B61D15/06
  • 本发明的铁道车辆(100)是具备在车辆长度方向端部上具有端梁(11)的底架(10)、侧构体(20)、和车顶构体(30)的铁道车辆,具备:设置于车宽方向两端部上,构成侧构体(20)的侧外板(21);从端梁(11)向车顶构体(30)延伸的角柱(40);和连接侧外板(21)和角柱(40),车辆长度方向的刚性小于垂直方向的刚性的中间连接构件(50)。
  • 用于轨道车辆、尤其用于有轨电车的碰撞吸收系统-201280029803.9
  • M·菲舍尔;M·郎格尔;C·奥尔特纳;A·莫纳斯 - 庞巴迪运输有限公司
  • 2012-06-11 - 2014-02-26 - B61D15/06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轨道车辆、尤其是有轨电车的碰撞吸收系统,具有一第一冲击吸收元件(50),一第二冲击吸收元件(52),其在一准备好接收冲击能第一运行状态中与所述第一冲击吸收元件(50)连接,以及一撞击元件(51),其与所述第二冲击吸收元件(52)连接,其中,所述系统具有一运动装置(20),利用所述运动装置能够使所述第二冲击吸收元件(52)运动,并且所述运动装置设计用于,将所述第二冲击吸收元件(52)从所述第一冲击吸收元件上分开并且将所述系统带入到一适合于所述轨道车辆的联接器运行的第二运行状态中。
  • 一种安装于轨道车辆尤其是铁路车辆前部的车辆前部模块-200980137050.1
  • 安德里亚斯·海尼许;莱内尔·海瑟;乌维·北卡;萨沙·恩德 - 福伊特专利公司
  • 2009-09-15 - 2011-10-12 - B61D15/06
  • 一种带有安装于轨道车辆尤其是铁路车辆前部的车辆前部结构(100)的车辆前部模块,其中所述车辆前部结构(100)全部由纤维复合或纤维复合层材料制成的结构元件构成,构成所述车辆前部结构(100)的所述结构元件包括相互直接连接的且用于形成一个抗变形和自支撑的与车辆驾驶舱(101)适配的前部结构的第一结构元件(10、10’、11、11’、12、12’、14、15、16),构成所述车辆前部结构(100)的所述结构元件包括与第一结构元件(10、10’、11、11’、12、12’、14、15、16)相连接的第二结构元件(20、20’、21、21’、22、22’、23、24、24’),至少部分在所述轨道车辆撞击时冲击力量转移过程中产生的所述结构(100)承受的冲击能量通过至少部分所述第二结构元件(20、20’、21、21’、22、22’、23、24、24’)的不可逆变形或至少部分破坏而被分散。
  • 钢管横移车-200920254950.1
  • 韩秀林;程绍忠;韩铁利;王勇;陈其卫;何志伟;李立 - 河北华油钢管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油钢管有限公司
  • 2009-12-11 - 2010-09-01 - B61D15/06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钢管横移车,其结构中包括安装在横移车底座上的行走机构,钢管顶升机构以及配套的驱动装置,其关键改进在于:行走轮与横移车底座之间设置减震器,横移车底部与行走导轨之间设置位置传感器耦件,并配套设置管理电路与电动机和传感器耦件电连接。其优点在于:在行走轮与横移车底座之间安装减震器,避免运行轨道上有焊渣等杂物的时候引起钢管横移车跳动,在横移车底部和行走轨道之间安装位置传感器耦件,通过与传感器配套设置的管理电路控制驱动电机的停启,在启动或者停止的时候产生一个加速和减速阶段,以保护驱动电机,降低维修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 用于多构件车辆的能量耗散装置-200780038740.2
  • E·贾德 - 福伊特专利公司
  • 2007-10-17 - 2009-10-07 - B61D15/06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多构件车辆,特别是轨道式车辆的能量耗散装置,该装置包括第一端板(10)、第二端板(20)和能量耗散元件(30),该能量耗散元件(30)以空心主体的形式在能量耗散装置(100)的纵向方向(L)上延伸并且布置在第一端板(10)和第二端板(20)之间,由此基于能量耗散装置(100)的激活而限定能量耗散元件(30)的折叠构造,能量耗散元件(30)包括具有折叠/凸起区域(33,33’)形式的响应触发器,所述折叠/凸起区域(33,33’)至少部分地围绕空心主体的外围外围地延伸。为了确保使能量耗散装置(100)可以用于传递压缩力和牵引力,本发明提供的能量耗散装置(100)包括将第一端板(10)与第二端板(20)连接的至少一个牵引力传递元件(31)并且其被设计为在能量耗散装置(100)的纵向方向(L)上传递牵引力,由此在至少一个牵引力传递元件(31)上传递的牵引力的作用线(W2)完全通过所述牵引力传递元件(31)的内部延伸。
  • 一种抗冲击平板车-200820218039.0
  • 吴子骞;赵玉芝;唐丽艳;张彤宇;赵丽;刘士平 - 鞍钢集团设计研究院
  • 2008-09-12 - 2009-08-12 - B61D15/06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抗大块残钢高空倾翻掉落冲击的平板车。包括车体(1)、车轮(2)、车体下方的传动装置(3),还包括与车体(1)连接的缓冲装置。缓冲装置包括与车体(1)连接的缓冲器(4)、与车体(1)连接的缓冲支架(6)和与车体(1)、缓冲支架(6)连接的弹簧装置(5)。在基础上与缓冲器(4)相对的位置设有预埋金属板(13)。本实用新型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工艺布局空间更合理,设备的使用寿命大大提高,减少了设备维修成本,生产成本降低。
专利分类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400-8765-105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