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站直吹式煤粉锅炉判断偏流介质的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711009746.9 申请日: 2017-10-25
公开(公告)号: CN107763659B 公开(公告)日: 2019-04-02
发明(设计)人: 石航;石践;陈玉忠;罗小鹏;刘大猛;黄锡兵 申请(专利权)人: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主分类号: F23N5/18 分类号: F23N5/18
代理公司: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代理人: 商小川
地址: 550002 贵*** 国省代码: 贵州;5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发明公开了一种电站直吹式煤粉锅炉判断偏流介质的方法,包括技术参数的测定方法,烟气侧中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进、出口烟气量及放热量的计算方法,空气侧中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一、二次风质量及吸热量的计算方法,漏风量及漏风吸热量计算方法以及烟气侧和空气侧偏流介质的判断方法;本发明采用常规测量手段及计算程序准确、完整的判断烟气侧、空气侧的偏流介质以及诊断锅炉故障部位的工作,操作简单,测量方便,不仅避免了单纯采用表盘风量参数可能造成的误判,还能检验测风元件的准确性为判定故障位置提供基础,整个诊断过程安全可靠,不对运行机组及测量人员造成危害,保证了判定过程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电站 直吹式煤粉 锅炉 判断 偏流 介质 方法
【主权项】:
1.一种电站直吹式煤粉锅炉判断偏流介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测量入炉煤质量,分析入炉煤中收到基碳、氢、氧、氮、硫、灰分、水分质量分数,分析炉渣及飞灰中可燃物含量;步骤2:分别在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进口和出口测量烟气侧烟气氧量和烟气温度;步骤3:分别在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测量烟气侧烟气流速;步骤4:测量当地空气相对湿度并转化为空气绝对湿度;步骤5:分别在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进口和出口测量空气侧一次风温度和二次风温度;步骤6:计算空气预热器出口总干烟气质量及烟气中总水蒸气质量;步骤6包括如下分步骤:步骤6.1:计算空气预热器出口总干烟气质量wfg.d.AH.lv,计算式为其中Va.d.th.cr=0.0889(wc.b+0.375ws.ar)+0.265wh.ar‑0.0333wo.ar式中,wfg.d.AH.lv为空气预热器出口总的干烟气质量(kg/kg),为空气预热器出口烟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为空气预热器出口烟气中氧气体积分数(%)、为空气预热器出口烟气中氮气体积分数(%),Vfg.d.th.cr为修正的理论干烟气体积(Nm3/kg),Va.d.th.cr为修正的理论干空气体积(Nm3/kg),wc.ar为入炉煤中收到基元素碳的质量分数(%),was.ar为入炉煤中收到基灰分的质量分数(%),wc.as为飞灰中可燃物的质量分数(%),wc.s为炉渣中可燃物的质量分数(%),wo.ar为入炉煤中元素氧的质量分数(%);wS.ar为入炉煤中元素硫的质量分数(%),wN.ar为入炉煤中元素氮的质量分数(%),wh.ar为入炉煤中元素氢的质量分数(%),wc.b为实际燃烧掉的碳占入炉燃料的质量分数(%);步骤6.2:计算空气预热器出口总烟气中水蒸气质量wwv.fg.AH.lv,计算式为wwv.fg.AH.lv=8.936wh,ar+wa.d.cr.AH.lv·ha.ab+wm,ar,其中,wa.d.cr.AH.lv为空气预热器出口计算空气质量(kg/kg),ha.ab为空气绝对湿度(kg/kg),wm,ar为入炉煤中水分质量分数(%);步骤6.3:计算空气预热器出口总的湿烟气质量wfg.AH.lv,计算式为wfg.AH.lv=wfg.d.AH.lv+wwv.fg.AH.lv式中wfg.AH.lv为空气预热器出口总的湿烟气质量(kg/kg);wfg.d.AH.lv为空气预热器出口总的干烟气质量(kg/kg);wwv.fg.AH.lv为空气预热器出口总烟气中水蒸气质量(kg/kg);步骤7:计算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湿烟气质量,计算式为其中wfg.AH.lv(A)、wfg.AH.lv(B)分别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湿烟气质量(kg/h),tfg.AH.lv(A)、tfg.AH.lv(B)分别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湿烟气温度(℃)vfg.AH.lv(B)、vfg.AH.lv(B)分别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湿烟气流速(m/s);步骤8:计算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的漏风率,计算式为ηlg.AH(A)、ηlg.AH(B)分别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漏风率(%),分别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烟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分别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烟气中氧气体积分数(%);步骤9:计算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的湿烟气质量,计算式为wlg.AH.en(A)=wfg.AH.lv(A)/(ηlg.AH(A)+1)wlg.AH.en(B)=wfg.AH.lv(B)/(ηlg.AH(B)+1)其中wlg.AH.en(A)、wlg.AH.en(B)分别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的湿烟气质量(kg/h),wlg.AH.lv(A)、wlg.AH.lv(B)分别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湿烟气质量(kg/h),ηlg.AH(A)、ηlg.AH(B)分别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漏风率(%);步骤10:根据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和出口的实际测量烟气温度计算对应位置处单位质量的干烟气焓及烟气中的水蒸气焓,步骤10包括如下分步骤:步骤10.1:计算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与出口的单位质量的干烟气焓,计算式为:Hfg.AH=[‑123.1899+0.4065568×(tfg.AH+273.61)+5.79505×10‑6×(tfg.AH+273.61)2+6.331121×10‑8×(tfg.AH+273.61)3‑2.924434×10‑11×(tfg.AH+273.61)4+2.4910090×10‑15×(tfg.AH+273.61)5×2.3237,式中Hfg.AH.为不同位置的单位质量干烟气焓(kJ/kg),tfg.AH为对应不同位置的干烟气温度(℃);步骤10.2:计算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与出口的单位质量的干烟气中水蒸气焓,计算式为:Hwv.AH.=[‑239.4034+0.8274589×(twv.AH+273.61)‑1.797539×10‑4×(twv.AH+273.61)2+3.934614×10‑7×(twv.AH+273.61)3‑2.4158730×10‑10×(twv.AH+273.61)4+6.069264×10‑14×(twv.AH+273.61)5×2.3237,式中Hwv.AH为不同位置的单位质量干烟气中水蒸气焓(kJ/kg),tfg.AH为对应不同位置的干烟气温度(℃);步骤11:计算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干烟气、烟气中的水蒸气经换热后相对于出口干烟气、烟气中的水蒸汽的放热量,步骤11包括如下分步骤:步骤11.1:计算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干烟气经换热后相对于出口干烟气的放热量ΔQfg.d.AH(A)和ΔQfg.d.AH(B),计算式为:ΔQfg.d.AH(A)=wfg.d.AH.en(A)×(Hfg.d.AH.en(A)‑Hfg.d.AH.lv(A))ΔQfg.d.AH(B)=wfg.d.AH.en(B)×(Hfg.d.AH.en(B)‑Hfg.d.AH.lv(B))其中ΔQfg.d.AH(A)和ΔQfg.d.AH(B)分别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干烟气经换热后相对于出口干烟气的放热量(kJ/h),wfg.d.AH.en(A)和wfg.d.AH.en(B)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干烟气质量(kg/h),Hfg.d.AH.en(A)、Hfg.d.AH.en(B)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的单位质量干烟气焓(kJ/kg),Hfg.d.AH.lv(A)、Hfg.d.AH.lv(B)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单位质量干烟气焓(kJ/kg);步骤11.2:计算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烟气中水蒸气经换热后相对于出口烟气中水蒸气的放热量ΔQwv.AH(A)和ΔQwv.AH(B),计算式为:ΔQwv.AH(A)=wwv.AH.en(A)×(Hwv.AH.en(A)‑Hwv.AH.lv(A))ΔQwv.AH(B)=wwv.AH.en(B)×(Hwv.AH.en(B)‑Hwv.AH.lv(B))其中,ΔQwv.AH(A)和ΔQwv.AH(B)分别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烟气中水蒸气经换热后相对于出口烟气中水蒸气的放热量(kJ/h),wwv.AH.en(A)和wwv.AH.en(B)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烟气中水蒸气质量(kg/h),Hwv.AH.en(A/B)、Hwv.AH.en(B)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的单位质量烟气中水蒸气焓(kJ/kg),Hwv.AH.lv(A)、Hwv.AH.lv(B)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单位质量烟气中水蒸气焓(kJ/kg);步骤11.3:计算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湿烟气经换热后相对于出口湿烟气的放热量ΔQfg.AH(A)和ΔQfg.AH(B),计算式分别为:ΔQfg.AH(A)=ΔQfg.d.AH(A)+ΔQwv.AH(A)ΔQfg.AH(B)=ΔQfg.d.AH(B)+ΔQwv.AH(B)其中,ΔQfg.AH(A)和ΔQfg.AH(B)分别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湿烟气经换热后相对于出口湿烟气的放热量(kJ/h),ΔQfg.d.AH(A)和ΔQfg.d.AH(B)分别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干烟气经换热后相对于出口干烟气的放热量(kJ/h),ΔQwv.AH(A)和ΔQwv.AH(B)分别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烟气中水蒸气经换热后相对于出口烟气中水蒸气的放热量(kJ/h);步骤12:计算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的漏风部分相对于与烟气混合加热后的漏风吸热量,步骤12包括如下分步骤:步骤12.1:设定漏风全部发生在空气预热器冷端且全部为一次风漏入烟气,同时忽略漏风对烟气中水蒸气含量的影响;步骤12.2:计算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的漏风部分相对于与烟气混合加热后的漏风吸热量ΔQlg.AH(A)和ΔQlg.AH(B),计算式为:ΔQlg.AH(A)=(wfg.d.AH.lv(A)‑wfg.d.AH.en(A))×(Ha.p.AH.lv(A)‑Ha.p.AH.en(A))ΔQlg.AH(B)=(wfg.d.AH.lv(B)‑wfg.d.AH.en(B))×(Ha.p.AH.lv(B)‑Ha.p.AH.en(B))其中,Ha.p.AH.en(A)、Ha.p.AH.en(B)、Ha.p.AH.lv(A)、Ha.p.AH.lv(B)的计算公式为:Ha.p.AH=[‑131.06508+0.4581304×(ta.p.AH+273.61)‑1.0750339×10‑4×(ta.p.AH+273.61)2+1.778848×10‑7×(ta.p.AH+273.61)3‑0.9248664×10‑11×(ta.p.AH+273.61)4+1.6820314×10‑14×(ta.p.AH+273.61)5×2.3237式中,ΔQlg.AH(A)和ΔQlg.AH(B)分别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的漏风吸热量(kJ/h),wfg.d.AH.en(A)和wfg.d.AH.lv(A)分别为A侧空气预热器入口和出口的烟气质量(kg/h),wfg.d.AH.en(B)和wfg.d.AH.lv(B)分别为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和出口的烟气质量(kg/h),Ha.p.AH.en(A)和Ha.p.AH.lv(A)分别为A侧空气预热器入口和出口的单位质量干空气焓(kJ/kg),Ha.p.AH.en(B)和Ha.p.AH.lv(B)分别为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和出口的单位质量干空气焓(kJ/kg),Ha.p.AH为不同位置的单位质量干空气焓(kJ/kg),ta.p.AH为对应不同位置的干空气温度(℃);步骤13:判断烟气侧的偏流情况;烟气侧的偏流情况是通过比较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的湿烟气质量的大小来判断的;步骤14:判断空气侧的偏流情况,步骤如下:步骤14.1假设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一、二次风质量相同,无偏流;步骤14.2采用迭代计算方法计算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一次风温度;步骤14.3通过步骤14.2计算的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一次风温度和一次风与二次风的设计温度差值计算空气预热器出口二次风温度;一、二次风计算温度的计算方法为:初时设定一个较低的空气预热器出口一次风计算温度,数值略高于空气预热器入口的一次风实测温度,一次风计算温度再加上一次风与二次风的设计温度差值得到初始设定的二次风计算温度,根据设定的一、二次风计算温度求取一、二次风经过空气预热器后的计算吸热量,若一次风加上二次风的计算吸热量小于实际吸热量则将初时设定的一次风计算温度和二次风计算温度均加上步长λ(步长决定计算温度的精度)后作为下次计算的初始一、二次风计算温度重新代入计算,重复迭代过程直至一次风加上二次风的计算吸热量第一次大于或者等于实际吸热量时停止迭代,此时的设定一、二次风计算温度即为空气预热器出口的一、二次风计算温度,迭代过程可通过计算机编辑或人工计算等多种方式实现,A侧和B侧一次风经过空气预热器换热后(未漏风部分)的计算吸热量ΔQa.p.AH,c(A)和ΔQa.p.AH,c(B)的公式为:ΔQa.p.AH,c(A)=q0a.p.AH.lv(A)×(Ha.p.AH.lv.c(A)‑Ha.p.AH.en(A))+(q0a.p.AH.lv(A)×ha.ab)×(Hwv.a.p.AH.lv.c(A)‑Hwv.a.p.AH.en(A)),ΔQa.p.AH,c(B)=q0a.p.AH.lv(B)×(Ha.p.AH.lv.c(B)‑Ha.p.AH.en(B))+(q0a.p.AH.lv(B)×ha.ab)×(Hwv.a.p.AH.lv.c(B)‑Hwv.a.p.AH.en(B))式中,ΔQa.p.AH,c(A)和ΔQa.p.AH,c(B)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一次风(未漏风部分)经过换热后相对于出口一次风的计算吸热量(kJ/h),q0a.p.AH.lv(A)和q0a.p.AH.lv(B)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设计的出口一次风量(kg/h),Ha.p.AH.lv.c(A)和Ha.p.AH.lv.c(B)分别为对应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计算一次风温度得到的单位质量干空气焓(kJ/kg)(基准温度为25℃),Ha.p.AH.en(A)和Ha.p.AH.en(B)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的实际测量一次风温度得到的单位质量干空气焓(kJ/kg)(基准温度为25℃),ha.ab为空气绝对湿度(kg/kg),Hwv.a.p.AH.lv.c(A)和Hwv.a.p.AH.lv.c(B)分别为对应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计算一次风温度得到的单位质量的一次风中水蒸气焓(kJ/kg)(基准温度为25℃),Hwv.a.p.AH.en(A)和Hwv.a.p.AH.en(B)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的实际测量一次风温度得到的单位质量的一次风中水蒸气焓(kJ/kg)(基准温度为25℃);A侧和B侧二次风经过空气预热器换热后的计算吸热量ΔQs.p.AH,c(A)和ΔQs.p.AH,c(B)的公式为:ΔQs.p.AH,c(A)=q0s.p.AH.lv(A)×(Hs.p.AH.lv.c(A)‑Hs.p.AH.en(A))+(q0s.p.AH(A)×ha.ab)×(Hwv.s.p.AH.lv.c(A)‑Hwv.s.p.AH.en(A)),ΔQs.p.AH,c(B)=q0s.p.AH.lv(B)×(Hs.p.AH.lv.c(B)‑Hs.p.AH.en(B))+(q0s.p.AH(B)×ha.ab)×(Hwv.s.p.AH.lv.c(B)‑Hwv.s.p.AH.en(B))式中,ΔQs.p.AH,c(A)和ΔQs.p.AH,c(B)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二次风经换热后相对于出口二次风的计算吸热量(kJ/h),q0s.p.AH.lv(A)和q0s.p.AH.lv(B)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设计的出口二次风量(kg/h),Hs.p.AH.lv.c(A)和Hs.p.AH.lv.c(B)分别为对应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计算二次风温度得到的单位质量干空气焓(kJ/kg)(基准温度为25℃),Hs.p.AH.en(A)和Hs.p.AH.en(B)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的实际测量二次风温度得到的单位质量干空气焓(kJ/kg)(基准温度为25℃),ha.ab为空气绝对湿度(kg/kg),Hwv.s.p.AH.lv.c(A)和Hwv.s.p.AH.lv.c(B)分别为对应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计算二次风温度得到的单位质量的二次风中水蒸气焓(kJ/kg)(基准温度为25℃),Hwv.a.p.AH.en(A)和Hwv.a.p.AH.en(B)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的实际测量二次风温度得到的单位质量的二次风中水蒸气焓(kJ/kg)(基准温度为25℃),A侧一次风和二次风经过空气预热器换热后的实际吸热量ΔQa.p.AH(A)+ΔQs.p.AH(A)和B侧一次风和二次风经过空气预热器换热后的实际吸热量ΔQa.p.AH(B)+ΔQs.p.AH(B)的计算公式分别为:ΔQa.p.AH(A)+ΔQs.p.AH(A)=ΔQfg.AH(A)‑ΔQlg.AH(A)ΔQa.p.AH(B)+ΔQs.p.AH(B)=ΔQfg.AH(B)‑ΔQlg.AH(B)其中,ΔQa.p.AH(A)+ΔQs.p.AH(A)为A侧一次风和二次风经过空气预热器换热后的实际吸热量(kJ/h),Qa.p.AH(B)+ΔQs.p.AH(B)为B侧一次风和二次风经过空气预热器换热后的实际吸热量(kJ/h),ΔQfg.AH(A)和ΔQfg.AH(B)分别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湿烟气经换热后相对于出口湿烟气(不包含漏风部分)的放热量(kJ/h),ΔQlg.AH(A)和ΔQlg.AH(B)分别为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的漏风吸热量(kJ/h);步骤14.4比较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一、二次风计算温度与一、二次风实际测量温度;步骤14.5根据步骤14.4的计较结果判断提出的无偏流假设是否成立,若计算出的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一、二次风计算温度与一、二次风实际测量温度数值接近、趋势一致则无偏流假设成立,若计算出的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一、二次风计算温度与一、二次风实际测量温度数值偏差大、趋势相反则无偏流假设不成立;步骤14.6验证判断结果是否成立;验证步骤14.1的假设结论是通过A侧和B侧一、二次风经过空气预热器换热后的实际吸热量,以及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一、二次风的实际测量温度,空气预热器出口一次风和二次风质量的设计比例,共同计算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一、二次风计算质量,再根据计算结果比较两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一、二次风计算质量判断空气侧的偏流情况,进而验证假设判结论;A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一次风计算质量qa.p.AH.lv.c(A)和二次风计算质量qs.p.AH.lv.c(A)的计算方程组为:方程组一:qa.p.AH.lv.c(A)×(Ha.p.AH.lv.m(A)‑Ha.p.AH.en(A))+(qa.p.AH.lv.c(A)×ha.ab)×(Hwv.a.p.AH.lv.m(A)‑Hwv.a.p.AH.en(A))+qs.p.AH.lv.c(A)×(Hs.p.AH.lv.m(A)‑Hs.p.AH.en(A))+(qs.p.AH.lv.c(A)×ha.ab)×(Hwv.s.p.AH.lv.m(A)‑Hwv.s.p.AH.en(A))=ΔQfg.AH(A)‑ΔQlg.AH(A),方程组二:qa.p.AH.lv.c(A)=K·qs.p.AH.lv.c(A)其中,qa.p.AH.lv.c(A)为A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一次风计算质量(kg/h),qs.p.AH.lv.c(A)为A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二次风计算质量(kg/h),Ha.p.AH.lv.m(A)和Ha.p.AH.en(A)分别为对应A侧空气预热器出口和入口的实际测量一次风温度得到的单位质量干空气焓(kJ/kg)(基准温度为25℃),ha.ab为空气绝对湿度(kg/kg),Hwv.a.p.AH.lv.m(A)和Hwv.a.p.AH.en(A)为对应A侧空气预热器出口和入口的实际测量一次风温度得到的单位质量的一次风中水蒸气焓(kJ/kg)(基准温度为25℃),qs.p.AH.lv.c(A)为A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二次风计算质量(kg/h),Hs.p.AH.lv.m(A)和Hs.p.AH.en(A)分别为对应A侧空气预热器出口和入口的实际测量二次风温度得到的单位质量干空气焓(kJ/kg)(基准温度为25℃),Hwv.s.p.AH.lv.m(A)和Hwv.s.p.AH.en(A)为对应A侧空气预热器出口和入口的实际测量二次风温度得到的单位质量的二次风中水蒸气焓(kJ/kg)(基准温度为25℃),ΔQfg.AH(A)为A侧空气预热器入口湿烟气经换热后相对于出口湿烟气(不包含漏风部分)的放热量(kJ/h),ΔQlg.AH(A)为A侧空气预热器的漏风吸热量(kJ/h),K为空气预热器出口一次风质量与二次风质量的设计比例,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一次风计算质量qa.p.AH.lv.c(B)和二次风计算质量qs.p.AH.lv.c(B)的计算方程组为:方程组一:qa.p.AH.lv.c(B)×(Ha.p.AH.lv.m(B)‑Ha.p.AH.en(B))+(qa.p.AH.lv.c(B)×ha.ab)×(Hwv.a.p.AH.lv.m(B)‑Hwv.a.p.AH.en(B))+qs.p.AH.lv.c(B)×(Hs.p.AH.lv.m(B)‑Hs.p.AH.en(B))+(qs.p.AH.lv.c(B)×ha.ab)×(Hwv.s.p.AH.lv.m(B)‑Hwv.s.p.AH.en(B))=ΔQfg.AH(B)‑ΔQlg.AH(B),方程组二:qa.p.AH.lv.c(B)=K·qs.p.AH.lv.c(B)其中,qa.p.AH.lv.c(B)为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一次风计算质量(kg/h),qs.p.AH.lv.c(B)为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二次风计算质量(kg/h),Ha.p.AH.lv.m(B)和Ha.p.AH.en(B)分别为对应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和入口的实际测量一次风温度得到的单位质量干空气焓(kJ/kg)(基准温度为25℃),ha.ab为空气绝对湿度(kg/kg),Hwv.a.p.AH.lv.m(B)和Hwv.a.p.AH.en(B)为对应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和入口的实际测量一次风温度得到的单位质量的一次风中水蒸气焓(kJ/kg)(基准温度为25℃),qs.p.AH.lv.c(B)为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二次风计算质量(kg/h),Hs.p.AH.lv.m(B)和Hs.p.AH.en(B)分别为对应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和入口的实际测量二次风温度得到的单位质量干空气焓(kJ/kg)(基准温度为25℃),Hwv.s.p.AH.lv.m(B)和Hwv.s.p.AH.en(B)为对应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和入口的实际测量二次风温度得到的单位质量的二次风中水蒸气焓(kJ/kg)(基准温度为25℃),ΔQfg.AH(B)为B侧空气预热器入口湿烟气经换热后相对于出口湿烟气(不包含漏风部分)的放热量(kJ/h),ΔQlg.AH(B)为B侧空气预热器的漏风吸热量(kJ/h),K为空气预热器出口一次风质量与二次风质量的设计比例,如果验证假设结论与步骤14.1提出假设得出结论不一致则重复之前的全部步骤直到两者一致为止,如果验证假设结论与步骤14.1提出假设得出结论一致则通过比较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的一、二次风计算质量与DSC表盘质量的偏差来判断出各测风装置的测量状况;步骤14.7根据验证结果,按照判定的偏流介质的系统流程,结合介质参数综合寻找锅炉故障位置及故障原因。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711009746.9/,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同类专利
  • 一种BFG锅炉送风优化控制方法-201910422482.2
  • 张卫庆;帅云峰;高爱民;殳建军;于国强;杨小龙;张天海;史毅越;汤可怡;刘娜娜 - 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 2019-05-21 - 2019-08-20 - F23N5/18
  • 一种BFG锅炉送风优化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目标BFG锅炉的烟气氧量设定值减去烟气含氧量测量值得到烟气氧量偏差信号;将烟气氧量偏差信号输入PI控制器,PI控制器基于控制参数计算PI运算输出量;将高炉煤气总管煤气流量换算得到风量指令;将风量指令经氧量修正指令计算得出风量给定值;将风量给定值减去实测总风量得到送风量调节偏差信号;送风量调节偏差信号经过PI运算得到送风机变频输入量;通过送风机变频输入量调节送风机出力。本发明既使送风变频控制响应烟气含氧量偏差变化对送风量进行连续调节,又能快速响应燃料量的变化,从而稳定锅炉燃烧,抑制系统内扰,提高发电机组运行稳定性。
  • 测量紊流流动-201710914081.X
  • R.洛奇施米伊德;M.施马瑙;B.施米伊德尔 - 西门子公司
  • 2017-09-30 - 2019-07-16 - F23N5/18
  • 本发明涉及测量紊流流动。一种用于燃烧设备的通流测量的燃烧设备,其包括侧管道(28)、带有入口(27)和出口的供给管道(11)、其中,入口被实施成允许流体流动到供给管道中,其中,出口被实施成允许流体流动从供给管道流出到燃烧设备的燃烧器(1)中,其中,侧管道包括质量流动传感器(13)、入口和阻流元件(14),其中,质量流动传感器突出到侧管道中且被实施成根据通过侧管道的流体的质量流动(15)来检测信号,其中,阻流元件将侧管道细分成面朝质量流动传感器的第一区段和背对质量流动传感器的第二区段,并且具有用于流体的进入表面,其被确定尺寸成允许流体流动(15)的限定的流动分布出现在侧管道的第一区段中。
  • 一种电站直吹式煤粉锅炉判断偏流介质的方法-201711009746.9
  • 石航;石践;陈玉忠;罗小鹏;刘大猛;黄锡兵 -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2017-10-25 - 2019-04-02 - F23N5/18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站直吹式煤粉锅炉判断偏流介质的方法,包括技术参数的测定方法,烟气侧中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进、出口烟气量及放热量的计算方法,空气侧中A侧和B侧空气预热器出口一、二次风质量及吸热量的计算方法,漏风量及漏风吸热量计算方法以及烟气侧和空气侧偏流介质的判断方法;本发明采用常规测量手段及计算程序准确、完整的判断烟气侧、空气侧的偏流介质以及诊断锅炉故障部位的工作,操作简单,测量方便,不仅避免了单纯采用表盘风量参数可能造成的误判,还能检验测风元件的准确性为判定故障位置提供基础,整个诊断过程安全可靠,不对运行机组及测量人员造成危害,保证了判定过程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 一种高温燃烧炉的流量自动控制系统及其工作方法-201610865119.4
  • 罗建文;李葵;徐开群 - 长沙开元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 2016-09-29 - 2019-01-08 - F23N5/18
  • 本发明公开一种高温燃烧炉的流量自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供气单元、电控节流阀、流量检测装置、控制单元和高温燃烧炉,所述供气单元与所述电控节流阀连接,所述电控节流阀与所述高温燃烧炉管路连接,且在所述管路之间设有所述流量检测装置,所述控制单元接收所述流量检测装置的数据,并控制所述电控节流阀的开度。本发明还公开一种基于本高温燃烧炉的流量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方法。本发明通过流量自动控制来减少高温燃烧炉气体背压对流量的影响,控制精度高,稳定性好,自适应性强,减少了人为干预,从而提高了系统的自动化程度。
  • 一种燃煤锅炉气粉密度在线监测装置外壳-201721284254.6
  • 柯捷宁;马占鹏;樊明果 - 柯捷宁;马占鹏
  • 2017-10-02 - 2018-06-29 - F23N5/18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燃煤锅炉气粉密度在线监测装置外壳,涉及监测装置技术领域。该燃煤锅炉气粉密度在线监测装置外壳,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靠近下壳体的一侧粘接有卡条,下壳体靠近上壳体的一侧开设有与卡条相适配的卡槽,下壳体的侧壁粘接有螺筒,下壳体的顶部与底部均粘接有固定板。该燃煤锅炉气粉密度在线监测装置外壳,通过卡条对准卡槽,卡块对准卡口,将上壳体与下壳体相互靠近,即可将壳体安装,拆卸时只需抽动挡板,将卡块拔出卡口的内部,即可将上壳体与下壳体分离,操作简单方便,装卸十分的简便,有效的减少了监测装置壳体装卸的时间,提高了监测装置壳体的装卸工作效率,便于对监测装置的维修。
  • 用于燃油压差调节的测量放大机构-201720005829.X
  • 朱泉;徐晓栋;龚玉玲;汤秋江;陈宽宏 - 泰州学院
  • 2017-01-04 - 2017-08-08 - F23N5/18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燃油压差调节的测量放大机构,包括本体、杠杆组件、敏感元件。所述敏感元件包括上顶针、上波纹管套、上波纹管、下顶针、下波纹管套、下波纹管、锁紧螺母、滑套。所述杠杆组件包括杠杆、棱形轴、棱形轴支撑器。所述滑套位于所述上波纹管套下方,且所述滑套通过紧锁螺母与所述杠杆进行圆柱副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用于燃油压差调节的测量放大机构,适用于燃油锅炉。所述敏感元件中使用波纹管代替传统的弹簧,其灵敏性高于弹簧,使得信号的采集更加快捷迅速。使用所述锁紧螺母调节所述滑套来达到调节压力的作用,保证波纹管的压力绝对值发生变化时,保持两边压力差基本恒定不变,满足锅炉在不同状况下的需要。
  • 一种环保型自动控制低指标排放燃气锅炉机组-201621393419.9
  • 侯建军;丁家强;何亮 - 大连圣鼎工业装备有限公司
  • 2016-12-19 - 2017-07-11 - F23N5/18
  •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环保型自动控制低指标排放燃气锅炉机组,属于热力机械领域。包括依次连接的锅炉烟道、节能器、低氮型燃气锅炉;节能器连接管道上依次安装压力表和弹簧安全阀,锅炉烟道安装有烟气成分分析传感器,低氮型燃气锅炉安装有单色水位计、双色水位计、安全阀和主蒸汽出口阀;燃气调节阀一端与燃烧器连接,另一端依次连接燃气运行阀、泄漏检测装置、安全阀、调压器、阀门上游压力传感器、最小燃气压力开关、过滤器、过滤器上游压力、金属弹性联接、燃气球阀和燃气供应管路。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烟气成分分析传感器的数据反馈自动控制进风量、进燃气量、燃烧盘前后位置,保证按配气比例充分燃烧,保障实时排放指标低于设定值。
  • 一种高温燃烧炉的流量自动控制系统-201621093207.9
  • 罗建文;李葵;徐开群 - 长沙开元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 2016-09-29 - 2017-05-10 - F23N5/18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高温燃烧炉的流量自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供气单元、电控节流阀、流量检测装置、控制单元和高温燃烧炉,所述供气单元与所述电控节流阀连接,所述电控节流阀与所述高温燃烧炉管路连接,且在所述管路之间设有所述流量检测装置,所述控制单元接收所述流量检测装置的数据,并控制所述电控节流阀的开度。本实用新型通过流量自动控制来减少高温燃烧炉气体背压对流量的影响,控制精度高,稳定性好,自适应性强,减少了人为干预,从而提高了系统的自动化程度。
  • 控制燃气涡轮发动机的系统和方法-201580015262.8
  • D·M·奥戴;K·D·明托;R·A·亨廷顿;S·K·德哈努卡;F·F·米特瑞克 - 埃克森美孚上游研究公司
  • 2015-01-20 - 2017-02-22 - F23N5/18
  • 一种系统包括多个燃烧器(160)和被耦连到所述多个燃烧器(160)的分配流测量系统(320)。所述多个燃烧器中的每个燃烧器包括一个或多个氧化剂通道和一个或多个燃料通道。所述分配流测量系统(320)被配置为至少部分基于沿着相应的氧化剂通道的氧化剂压降来测量相应的燃烧器的所述一个或多个氧化剂通道的相应氧化剂通道的氧化剂流速,并且所述分配流测量系统(320)被配置为至少部分基于沿着所述相应的燃料通道的燃料压降来测量相应的燃烧器(160)的所述一个或多个燃料通道的相应燃料通道的燃料流速。
  • 一种煤粉流速、浓度在线监测及控制装置-201620382346.7
  • 赵滢 - 西安安耐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2016-04-28 - 2016-09-07 - F23N5/18
  • 一种煤粉流速、浓度在线监测及控制装置,它涉及一种煤粉监测装置;它包含风管道、阵列式静电传感器、数据分析机柜、人机界面触摸屏、信号处理电子装置、和智能控制器;阵列式静电传感器设置在风管道上,数据分析机柜上设置有人机界面触摸屏,数据分析机柜内设有智能控制器,风管道中设有均衡控制阀,阵列式静电传感器的采集端连接在风管上,其输出端连接在信号处理电子装置上,信号处理电子装置的输出端连接在数据分析机柜上,数据分析机柜的输出端分别连接到人机界面触摸屏及智能控制器上,人机界面触摸屏和智能控制器分别连接均衡控制阀;它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操作方便,能够有效的提高锅炉效率,减少安全事故发生。
  • 燃气涡轮燃烧室控制系统-201380057201.9
  • K·D·明托 - 通用电气公司;埃克森美孚上游研究公司
  • 2013-10-31 - 2015-09-30 - F23N5/18
  • 燃气涡轮系统,其包括控制器(118),其配置为接收与用于在涡轮燃烧室(160)中燃烧的燃料(70)相关的燃料组成信息;接收与用于在涡轮燃烧室(160)中燃烧的氧化剂(68)相关的氧化剂组成信息;接收与至涡轮燃烧室(160)的氧化剂流动相关的氧化剂流动信息;至少基于燃料组成信息和氧化剂组成信息确定化学计量的燃料-对-氧化剂比;并且产生用于输入到燃料流动控制系统的控制信号,该燃料流动控制系统配置为基于氧化剂流动信息、目标当量比和化学计量的燃料-对-氧化剂比控制至涡轮燃烧室(160)的燃料流动以能够在涡轮燃烧室内在排气稀释剂的存在下在目标当量比下燃烧。
  • 集成低氮燃烧系统及控制方法-201310754163.4
  • 茆胜;曾桃芳 - 深圳市国创新能源研究院
  • 2013-12-31 - 2014-05-28 - F23N5/18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集成低氮燃烧系统,包括控制器模块、二次风流量传感器、燃料流量传感器以及二次风风门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模块用于:从每个工作中燃烧器的二次风流量传感器读取信号并进行求和;从每个工作中燃烧器的燃料流量传感器读取信号并求和;将单个给定燃料流量传感器的信号与所述燃料总流量进行除法运算;将所述燃料流量比例与二次风流量总和进行乘法运算;将所述所需二次风流量信号传输至单个给定对应燃烧器的二次风风门控制器。本发明能有效、及时地进行燃料流量,将空气分级、再燃烧以及浓淡燃烧能技术有机结合,维持理想化化学当量,达到燃烧的最优化,把氮排放量降至最低。
  • 燃气切断装置-200980134485.0
  • 植木浩一;大谷卓久;岩本龙志;浅野一高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2009-10-08 - 2011-08-03 - F23N5/18
  • 本发明目的在于谋求对器具流量适当地登记,以使使用时间限制功能适当化。包括:测量流量的流量检测部件(10);根据检测值运算瞬间流量值的流量运算部件(11);根据所求出的瞬间流量求出平均流量的平均流量运算部件(12);根据所求出的平均流量判断是否有流量变化的流量变化判断部件(13);在判断为流量增加时登记流量变化量的增加流量登记部件(14a);在判断为流量减少时减去接近于流量变化量的登记流量而进行校正的流量登记部件(14b);求出登记流量合计值的登记流量合计部件(15);根据运算平均流量和登记流量合计值求出流量差,将流量差量再次登记到流量登记部件中或进行减去校正的流量差判断部件(16);当异常判断部件(17)根据登记流量和监视判断值判断为异常时,由切断部件(19)切断燃气供给。
  • 器具管理系统及燃气供给系统-200980107790.0
  • 中村广纯;横畑光男;木场康雄;久保和男;难波三男;斋藤尚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高压气体保安协会
  • 2009-02-24 - 2011-01-26 - F23N5/18
  •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根据家庭内使用的器具的种类、设置而实时地获得有关累计时间等的信息,事前掌握检查时间,将器具的不良情况防患于未然。器具管理系统具备:器具判别部(13),根据由流量计测部(11)的计测值通过规定的运算处理求出的瞬时流量,判别使用的燃气器具;器具设定部(43),可任意地输入监视对象器具的器具信息;器具登记部(14),根据器具判别部(13)的判别结果及器具设定部(43)的输入结果,登记监视对象器具;计时部(16),从作为监视对象器具被存储于器具登记部(14)的时点起区分登记器具而对经过时间进行累计并存储;通信部(41),经由通信线路与监视中心(40)连接,进行流量信息或器具信息等的通信处理;以及控制部(15),将计时部(16)的累计时间和预定的监视时间进行比较,当累计时间超过监视时间时,输出用于向燃气业者或使用者通报的信号。
  • 一种燃料水分对锅炉负荷影响进行修正控制的方法-200810227846.3
  • 王乐;王志凯;刘婷婷;宋洁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2008-12-01 - 2009-06-03 - F23N5/18
  • 生物质燃料的水分含量是燃料性质中变化最频繁、波动范围最大、对锅炉负荷影响最大的影响因素,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生物质燃料水分含量对锅炉负荷影响进行修正控制的方法,首先根据标定出燃料的低位发热量随水分含量的变化曲线,然后根据实际测得的送风量、给料量和引风量计算得出燃料水分含量,再根据标定曲线得到投入到炉膛中的燃料所能提供的热量。以此热量为控制器的反馈值,以锅炉运行负荷下所需热量为控制器的设定值,经过PID运算得到燃料水分修正系数,修正给料机转速。通过实现对生物质燃料量实时准确的控制,消除锅炉负荷随燃料水分含量的波动,保证锅炉的安全稳定运行,提高锅炉运行效率。
专利分类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400-8765-105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