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功能人工鱼礁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610354450.X 申请日: 2016-05-26
公开(公告)号: CN106135075B 公开(公告)日: 2021-12-31
发明(设计)人: 姜少杰;吴伟;宗玲珑;刘海迪;高博斐;黄悦;张勇刚;俞骁 申请(专利权)人: 上海海洋大学
主分类号: A01K61/77 分类号: A01K61/77;H02J7/35
代理公司: 上海智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1105 代理人: 瞿承达
地址: 201306 上海市*** 国省代码: 上海;3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一种多功能人工鱼礁。它包括人工鱼礁本体,其特征人工鱼礁本体由漂浮盘、太阳能发电装置、吊具及鱼礁体构成,漂浮盘上端面上分布电缆孔A、电缆孔B及电缆孔C,近边缘处设有防护栏,中心处设一带内壁的通道孔,通道孔内壁上设挂钩座,通道孔上端口处设顶盖,下端面上还分布电缆孔D及电缆孔E,电缆孔D处设周壁上带螺栓的内螺纹孔的连接管,太阳能发电装置由带下立管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能控制器、蓄电池组及防水盒构成,吊具由内含电缆尼龙绳、鱼礁钢丝绳及支撑杆构成,鱼礁体包含鱼礁身及鱼礁底座,鱼礁身由六个相同的呈窗形状壁形成,鱼礁底座为呈正六边形状的框架,其与鱼礁身下端端部形成连接。本发明适宜于沿海浅水区域应用。
搜索关键词: 多功能 人工
【主权项】:
一种多功能人工鱼礁,它包括一人工鱼礁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鱼礁本体由漂浮盘(1)、太阳能发电装置(2)、吊具(3)及鱼礁体(4)所构成,所述漂浮盘(1)呈“T”字形状,所述漂浮盘(1)上端面上的中心处设有一带内壁的通道孔(11),所述通道孔(11)内壁上设有一挂钩座(12),所述通道孔(11)的上端口处设有一顶盖(13),所述顶盖(13)为呈半球体形状,且内部为中空,所述顶盖(13)上端面处设有一手柄(131),所述漂浮盘(1)上端面上分布有电缆孔A(01)、电缆孔B(02)及电缆孔C(03),所述漂浮盘(1)下端面上也分布有电缆孔D(04)及电缆孔E(05),所述漂浮盘(1)上端面上的近边缘处设有一防护栏(14),所述防护栏(14)呈环形状,所述漂浮盘(1)下端面上的电缆孔D(04)处还设有一连接管(15),所述连接管(15)的周壁上设有一带螺栓(16)的内螺纹孔,所述太阳能发电装置(2)由带下立管(21)的太阳能电池组件(22)、太阳能控制器(23)、蓄电池组(24)及防水盒(25)所构成,所述太阳能电池组件(22)通过下立管(21)焊接在所述漂浮盘(1)上端面上的电缆孔A(01)处,所述太阳能控制器(23)的电源输出端与蓄电池组(24)的电源输入端通过电缆(26)电连接,所述太阳能控制器(23)与蓄电池组(24)安装在防水盒(25)内,且太阳能控制器(23)的输入电源电缆及蓄电池组(24)的输出电源电缆分别引出在防水盒(25)两侧壁外,所述防水盒(25)固定在所述漂浮盘(1)上端面上处,所述太阳能控制器(23)的输入电源电缆的另一端插入所述漂浮盘(1)上端面上的电缆孔B(02)内并通过电缆孔A(01)及下立管(21)与太阳能电池组件(22)的电源输出端电连接,所述蓄电池组(24)的输出电源电缆的另一端插入所述漂浮盘(1)上端面上的电缆孔C(03)内,所述吊具(3)由内含电缆尼龙绳(31)、鱼礁钢丝绳(32)及内含电缆尼龙绳(31)与鱼礁钢丝绳(32)之间的支撑杆(33)所构成,所述鱼礁钢丝绳(32)的上端端部处为一挂钩(321),所述支撑杆(33)的右端端部处为一横钩(331),所述支撑杆(33)的左端端部处与所述内含电缆尼龙绳(31)形成连接,所述支撑杆(33)的右端端部处的横钩(331)与所述鱼礁钢丝绳(32)形成联接,所述内含电缆尼龙绳(31)的下端端部处还设有一防水玻璃盒(311),所述防水玻璃盒(311)内安置有一无线全景摄像头(3111),所述无线全景摄像头(3111)的电源输入端与引入防水玻璃盒(311)内的内含电缆尼龙绳(31)里的电缆(310)形成电连接,所述内含电缆尼龙绳(31)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漂浮盘(1)下端面上所设的连接管(15)及电缆孔D(04)内,并使内含电缆尼龙绳(31)里的电缆(310)与插入在所述漂浮盘(1)上端面上的电缆孔C(03)内的所述蓄电池组(24)的输出电源电缆的另一端电连接,同时所述连接管(15)的周壁上所设的内螺纹孔处的螺栓(16)固定内含电缆尼龙绳(31),所述鱼礁钢丝绳(32)的上端端部处的挂钩(321)与所述通道孔(11)内壁上所设的挂钩座(12)联接,所述鱼礁体(4)包含鱼礁身(41)及鱼礁底座(42),所述鱼礁身(41)由六个相同的呈窗形状壁所形成,所述六个相同的呈窗形状壁均由竖向的呈梯形状的且向内倾斜的窗框架(411)、竖向的呈梯形状的且向内倾斜的窗框架(411)内下端部处的呈倒三角状形状的内框架(412)及呈倒三角状形状的内框架(412)内分布的相间隔的横档(413)所构成,所述由六个相同的呈窗形状壁所形成的鱼礁身(41)上端面上还设有一呈倒“T”字形状的吊具座(414),所述呈倒“T”字形状的吊具座(414)的上端端部处与所述鱼礁钢丝绳(32)的下端端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由六个相同的呈窗形状壁所形成的鱼礁身(41)内设置有LED灯带(415),所述LED灯带(415)的电源输入端电连接一LED灯带电缆(416),所述LED灯带电缆(416)的另一端插入在所述漂浮盘(1)下端面上的电缆孔E(05)内,并与插入在所述漂浮盘(1)上端面上的电缆孔C(03)内的所述蓄电池组(4)的输出电源电缆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鱼礁底座(42)为呈正六边形状的框架(421),所述鱼礁底座(42)的为呈正六边形状的框架(421)内壁处与所述由六个相同的呈窗形状壁所形成的鱼礁身(41)外壁下端端部处相配并形成连接固定,所述漂浮盘(1)上端面上分布的电缆孔A(01)、电缆孔B(02)及电缆孔C(03),下端面上分布的电缆孔D(04)及电缆孔E(05)在电连接后均处于密封状态。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海洋大学,未经上海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354450.X/,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同类专利
  • 一种珊瑚礁的修复方法及其复合人工礁体-202310259132.5
  • 许昌有;黄洁英;梁宇娴;许秋彤 - 海南珊海海洋科技有限公司
  • 2023-03-17 - 2023-10-13 - A01K61/77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珊瑚礁的修复方法及其复合人工礁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以复合人工礁体为珊瑚幼虫附着培养基底,置于海中培育;所述复合人工礁体包括火山石、鸡血石、玄武岩鳞片和石墨烯气凝胶制成。本发明以复合人工礁体为珊瑚幼虫附着培养基底,可以稳定覆盖破碎化礁盘增加石质基底覆盖率,减少碎石、珊瑚断枝对珊瑚造成的不利影响;复合人工礁体表面多孔结构及特殊的理化性质,有助于显著促进珊瑚幼体的附着,并增加珊瑚幼体补充量,提高珊瑚生物量;同时,复合人工礁体形成的三维结构,还有助于为藻类提供附着基,提高人工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 一种梯形人工鱼礁装置-202310756611.8
  • 刘晨;林小虾;史登福 - 广州陆海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 2023-06-26 - 2023-09-15 - A01K61/77
  • 本发明涉及海洋渔业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梯形人工鱼礁装置,包括底部支撑基座,所述底部支撑基座的外侧固定安装有拼装连接机构,所述底部支撑基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渔礁主框基体;本装置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便于将多组本装置竖向叠落以及横向拼接,使得本装置在使用期间能够多组连接拼装,可将多组连接成一个整体,使得本装置整体的稳定性较强,同时便于安装多组渔礁主框基体,提高了生态养护效果,并且配合多组本设备的外表面均等间距设置了多组动植物附着板,使得本装置能够具有大规模的动植物附着功能,能够用于细小鱼虾寄居蟹、海蛇海虫等生物躲藏,整体能够形成更加广泛生态化更加丰富的鱼礁。
  • 一种水生生物功能群修复鱼礁-202310734672.4
  • 李娇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2023-06-20 - 2023-08-29 - A01K61/77
  • 本发明公开一种水生生物功能群修复鱼礁,包括基底层,所述基底层的侧壁上设有导流部;所述基底层顶部贯穿开设有培养槽组件;养护层,固定安装在所述基底层的顶部,所述养护层为框架结构;增殖平台,固定安装在所述养护层的顶部;缓冲支座组件,固定安装在所述基底层的底部;洋流发电装置,安装在所述基底层的侧壁上;照明装置,安装在增殖平台上,并且与所述洋流发电装置电性连接;其中,所述导流部的导流方向朝向所述洋流发电装置的输入端。本发明采用多层营养级结构,可用于多种海洋生物的庇护,为海底提供良好的区域小环境;本发明的人工鱼礁的减震性能和抗风浪性良好、使用寿命长,便于捕鱼和采样操作。
  • 一种营造上升流的集鱼礁-202321236197.X
  • 张翼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 2023-05-22 - 2023-08-29 - A01K61/77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营造上升流的集鱼礁,包括鱼礁主体,鱼礁主体包括一正方体的框架,框架内设有一梯形体结构的罩体,罩体的底部与框架的底部连接,罩体的高度是框架的高度的二分之一,罩体的顶部中央开设有方形孔;框架包括四根竖直的立柱,立柱上固定有导流板,导流板倾斜设置,且导流板的倾斜方向朝向框架的内部,导流板的一侧与罩体的边缘连接,导流板上开设有导流孔;框架的顶部覆盖有一顶板,顶板和罩体的四个侧壁上分别开设有导流通道。当海流流经本实用新型时,会形成上升流,同时根据倾斜的导流板,使得鱼礁极其容易形成涡流,而这涡流容易形成堆积型浮游生物集中,从而诱集附近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聚集,从而形成一个小型生态系统。
  • 一种海参养殖用人工礁石-202320982311.7
  • 田树地;田吉湖;田帅 - 山东西霞口海珍品股份有限公司
  • 2023-04-27 - 2023-07-25 - A01K61/77
  •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洋养殖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海参养殖用人工礁石,包括主板,主板的正面安装有养殖机构,主板的顶部安装有供氧机构,主板的底部安装有配重机构。养殖机构包括支撑板,支撑板与主板的正面固定连接,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柱,支撑柱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连接板的内部开设有通孔,连接板的内部开设有通槽,通槽位于通孔的右侧,通槽的内部开设有滑槽,滑槽的内部设置有滑盖,滑盖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推块。本实用新型,减小了海参的养殖密度,有利于海参的生长以及捕捞,同时方便在养殖时对其进行统计观察。
  • 用于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的球盔形人工礁体及其施工方法-202310294027.5
  • 王璐璐;赵铨;王弘元;汤徐伟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2023-03-23 - 2023-07-21 - A01K61/77
  • 本发明公开了用于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的球盔形人工礁体及其施工方法。人工礁体整体呈向上突起的空心带孔球盔形结构,包括珊瑚苗种移植预留孔、上海水交流孔、下海水交流孔、以及顶部通孔。礁体底部间隔设有下海水交流孔,形成礁体底部的支柱支撑结构,礁体顶部为中空的圆环状平台,中空部分为顶部通孔,礁体侧壁上设有上海水交流孔,礁体侧壁和顶部圆环状平台上均错开设有珊瑚苗种移植预留孔。本发明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稳定性好,泛用性较强,对修复区域底质无特殊要求,可用于近岸海域的珊瑚礁生境修复,能改善珊瑚生长环境,稳固底质。
  • 一种用于渔港的防波浪贝藻礁-202223133426.3
  • 刘尊雷;李惠玉;胡芬;王倩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 2022-11-24 - 2023-06-06 - A01K61/77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渔港的防波浪贝藻礁,包括鱼礁主体,鱼礁主体包括五个正方体结构的混凝土块,混凝土块拼接成十字形结构,位于中央的混凝土块的顶部设有第一凸起,位于外侧的四个混凝土块的顶部和位于外侧的四个混凝土块朝外侧壁上设有第二凸起;第一凸起的横截面与第二凸起的横截面均为边长为10cm的正方形,第一凸起的厚度在5‑7cm之间,第二凸起的厚度在3‑5cm之间,位于顶部的第一凸起和位于顶部的第二凸起分别通过连接通道连接;第一凸起的表面和第二凸起的表面均附着有马尾藻。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鱼礁上设计有长宽各10公分的凸起垫高鱼礁主体的表面,且能够附着马尾藻株体,形成有规划藻类排列,同时每个凸起之间有连接通道,便于贻贝牡蛎附着。
  • 一种高效集约海洋虾类育幼增殖礁及其排布-202223012972.1
  • 许敏;胡芬;李惠玉;金艳;高小迪;宋小晶;张寒野;凌建忠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 2022-11-11 - 2023-05-16 - A01K61/77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效集约海洋虾类育幼增殖礁及其排布,包括多个鱼礁主体,鱼礁主体是由混凝土制成的长方体结构,鱼礁主体的中央开设有开口向上的容纳槽,鱼礁主体的高度在0.8m‑1m之间,鱼礁主体的长度在0.4m‑0.6m之间,鱼礁主体的宽度在0.6m‑0.8m之间;多个鱼礁主体排布构成第一鱼礁群,第一鱼礁群呈目字形结构,第一鱼礁群的宽度在16m‑20m之间,第一鱼礁群的长度在45m‑50m之间,第一鱼礁群的中央设有三个用于投放石块的养殖区;多个鱼礁主体还排布构成第二鱼礁群,第二鱼礁群包括九个排布呈九宫格结构的鱼礁主体,第二鱼礁群设置在第一鱼礁群的外侧。
  • 一种超长型不规则凸起式人工鱼礁-202222412835.0
  • 许敏;王倩;李惠玉;胡芬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 2022-09-09 - 2023-02-28 - A01K61/77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超长型不规则凸起式人工鱼礁,包括鱼礁主体,鱼礁主体呈棱柱结构,且鱼礁主体的表面附着有多个呈三角形的贴片,贴片的表面为粗糙面,贴片的厚度自三角形的底边向三角形的顶角逐渐递减,贴片包括多个第一贴片和多个第二贴片,第一贴片的面积大于第二贴片的面积;多个第一贴片中的至少三个第一贴片上设有第一凸起,第一凸起的底部沿着第一贴片的外轮廓排布,且第一凸起的顶部为四边形的平面,多个第二贴片中的至少三个第二贴片上设有第二凸起,第二凸起的底部沿着第二贴片的外轮廓排布,且第二凸起的顶部为四边形的平面;第一凸起的凸出方向与第二凸起的凸出方向互相交错。
  • 一种十字形减波造藻两用的鱼类保育礁-202221410069.8
  • 许敏;宋小晶;高小迪;袁兴伟;严利平;胡芬;金艳;朱越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 2022-05-31 - 2022-11-11 - A01K61/77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十字形减波造藻两用的鱼类保育礁,包括一保育礁主体,保育礁主体是由多个正方体的礁体拼接而成的保育礁主体,礁体包括位于中央的第一礁体和围绕在第一礁体外侧的外部礁体,外部礁体分别固定在第一礁体的六个面上;外部礁体与第一礁体接触面的相对面上设有十字形沟槽,外部礁体的其余四个侧面的中央分别开设一字型沟槽,一字型沟槽与十字形沟槽导通;第一礁体的各个棱边是一斜面,斜面位于相邻两个外部礁体的连接处,且斜面上设有沟槽,沟槽与一字型沟槽导通。本礁型设计是在原先十字型礁体基础上,通过在中央部开凿沟槽部,然后将带有藻类孢子的孢子水喷洒在其上,藻类假根喜欢附着在孔隙度大、附着面粗糙的结构上。
  • 一种用于鱼类庇护的生态鱼巢-202220611201.5
  • 刘子睿;李斗;胥松奇 -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三航(重庆)生态修复研究院有限公司
  • 2022-03-18 - 2022-10-28 - A01K61/77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鱼类庇护的生态鱼巢,所述生态鱼巢整体为长方体,且具有一长度方向,所述长方体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端面和以及四个侧面,所述两个端面垂直于所述长度方向,所述长方体开设多条连通所述两个端面的藏鱼通道,所述藏鱼通道以相等截面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所述藏鱼通道包括周面闭合的第一类通道,所述第一类通道以自身最大内切圆的直径为孔径,所述生态鱼巢内设有至少三条孔径各异的第一类通道。本申请提供的用于鱼类庇护的生态鱼巢,能够为不同大小的鱼提供庇护。
  • 一种近海区域方形人工鱼礁空间布局优化方法-202111288505.9
  • 孙涛;舒安平;秦际平;杨薇;朱家品 - 北京师范大学
  • 2021-11-02 - 2022-09-30 - A01K61/77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近海区域方形人工鱼礁空间布局优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制作方形鱼礁单体模型;建立正方形单位鱼礁;选择与水流方向平行的对角线上的三个鱼礁组为实验对象,设置了4种不同的鱼礁组间距条件;通过水槽实验获取到的数据,整理得到不同空间布局下的各个评价指标数据;采用客观赋权法中的熵值法作为单位鱼礁流场效应评价的赋权方法;基于水动力学的单位鱼礁布局方案评价;基于水动力学和经济成本的单位鱼礁布局方案评价;根据上述两种方案评价的评价结果,综合考虑生态效益与经济成本,最终确定最佳的布局优化方案。本发明的优点是:造价均减少,所影响的流场范围面积分别增大。以更少的经济投入获得了更大的生态效益。
  • 一种半球型开孔式亲鱼滞留礁-202220901043.7
  • 许敏;肖黎;严利平;胡芬;袁兴伟;高小迪;金艳;张翼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 2022-04-19 - 2022-09-16 - A01K61/77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半球型开孔式亲鱼滞留礁,包括一体化的礁体,礁体是一内部中空的半球体结构,礁体的顶部固定有吊环,礁体的下端部开设有等间距排布的半圆形开口,相邻两个半圆形开口之间连接有底角外沿部,且底角外沿部的边缘与礁体的底部连接,礁体的上端部为一粗糙面,粗糙面是石子铺设的粗糙面;礁体的上端部与礁体的下端部之间开设有矩形的亲鱼孔,亲鱼孔沿着礁体的外轮廓呈弧形排布,且亲鱼孔的宽度从上至下逐渐递增。本实用新型上部鱼礁面积大,容易形成涡流,同时,该鱼礁面上是石子面,附着面粗糙,有利于藻类附着,从而在鱼礁上部能形成海藻场,海藻场里面会栖息有钩虾和麦秆虫,从而为亲鱼提供饵料。
  • 一种利于鱼类趋集的资源增殖礁体及增殖方法-202110921846.9
  • 刘燕山;李大命;唐晟凯;张彤晴;谷先坤;殷稼雯;沈冬冬 -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 2021-08-12 - 2022-07-15 - A01K61/77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于鱼类趋集的资源增殖礁体及增殖方法,该增殖礁体其包括礁体主体单元、成像单元和引诱部件,所述成像单元设置在所述礁体主体单元的侧壁表面和/或上部,所述上部成像部件通过弹性连接部件设置在所述礁体主体单元上,所述引诱部件设置在所述礁体主体单元上,所述引诱部件设置在所述成像单元的成像区域内。该增殖礁体适用于浅水区或生物量偏低的净水区、贫营养水体中,通过引诱部件及其在成像单元上的影像实现直接和间接的引诱鱼类等生物靠近和进入增殖礁体,利于生物在增殖区栖息、生长、繁殖,提高并调整生物的生物量和分布,并为水体中粘性卵提供附着场所,快速发挥增殖礁体的生态价值。
  • 生态鱼礁空心方块模具-202220090414.8
  • 冯建华;李宗华;李庆 - 冯建华
  • 2022-01-14 - 2022-05-17 - A01K61/77
  •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态鱼礁空心方块模具,包括底板与顶板,底板设置为空心三角形结构,且底板上从内往外依次活动设置有内板与外板;内板与外板间隔设置;内板与外板均由若干个第一板块与若干个第二板块组成,且第一板块为L型结构,第二板块为工字型结构;第一板块上设置有加强筋;内板与外板上的第一板块、第二板块均为三块;外板上远离内板的一侧上设置有支撑板,且支撑板设置为L型结构;底板、第一板块与第二板块上均设置有螺纹孔。本模具中的内板、外板与底板之间的活动连接,方便运输,同时也方便安装与拆卸,在浇筑鱼礁空心方块时,只需要将混凝土或者其他的原材料灌入内板与外板之间的位置即可,此方式操作简单、快捷。
  • 一种垄道式新型鱼礁-202010825688.2
  • 易宏;李英辉;滕跃 - 日照梦方舟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2020-08-17 - 2022-04-12 - A01K61/77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垄道式新型鱼礁,包括:鱼礁包括梯形柱状的鱼礁本体,鱼礁本体包括:直线型梯形垄道以及弯头梯形垄道;直线型梯形垄道上设置有多个直线垄道,相邻的两个直线型梯形垄道之间连接有弯头梯形垄道,以围成鱼礁本体;弯头梯形垄道上设置有多个曲线垄道,曲线垄道与直线垄道对接,以形成围绕鱼礁本体的垄道环,垄道环用于为水下采捕机器人在鱼礁本体上爬行提供通道。通过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在鱼礁本体上设置多个环绕的垄道环,一方面为海洋鱼类提供适宜的索饵场所以及能够躲避天敌的栖息环境,并与诱鱼树、诱鱼灯相配合形成天然鱼窝,另一方面为水下采捕机器人在鱼礁本体上进行采捕作业提供通道,实现智能化养殖与采捕。
  • 一种防沉降人工鱼礁-202122128843.8
  • 张皓铭;陈丕茂;袁华荣;佟飞;冯雪;刘雁;陈梓聪;谢笑艳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 2021-09-03 - 2022-04-12 - A01K61/77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沉降人工鱼礁,包括礁体和减压板,所述减压板为为两块,通过钢绳固定在所述礁体底部;所述钢绳两端同所述礁体固定连接,对称设置在所述礁体相对的两个侧面上,每个侧面上设置有两组。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减压板的设计,增加礁体与水底的接触面积,分散礁体的重力,提高人工鱼礁的防沉降性能,增加礁体的使用寿命和减少礁体的损失,同时增加礁体投放的预选位置。减压板和礁体间连接简便,便于操作,还可以现有人工鱼礁的基础上进行加装,可以有效的降低应用的成本。另外减压板同礁体件为可拆卸设计,在堆放、运输过程中可以分开放置,便于运输和堆放作业。
  • 生态鱼礁空心方块模具-202210039988.7
  • 冯建华 - 冯建华
  • 2022-01-14 - 2022-03-25 - A01K61/77
  • 本发明涉及生态鱼礁空心方块模具,包括底板,底板设置为空心三角形结构,且底板上从内往外依次活动设置有内板与外板;内板与外板间隔设置;内板与外板均由若干个第一板块与若干个第二板块组成,且第一板块为L型结构,第二板块为工字型结构;第一板块上设置有加强筋;内板与外板上的第一板块、第二板块均为三块;外板上远离内板的一侧上设置有支撑板,且支撑板设置为L型结构;底板、第一板块与第二板块上均设置有螺纹孔。本模具中的内板、外板与底板之间的活动连接,方便运输,同时也方便安装与拆卸,在浇筑鱼礁空心方块时,只需要将混凝土或者其他的原材料灌入内板与外板之间的位置即可,此方式操作简单、快捷。
  • 一种利于鱼类趋集的资源增殖礁体-202121875866.9
  • 刘燕山;唐晟凯;李大命;张彤晴;谷先坤;沈冬冬 -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 2021-08-12 - 2022-03-18 - A01K61/77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利于鱼类趋集的资源增殖礁体,该增殖礁体包括礁体主体单元、成像单元和引诱部件,所述成像单元和所述引诱部件均设置在所述礁体主体单元上,所述引诱部件设置在所述成像单元的成像区域内,所述成像单元展示所述引诱部件的影像。该增殖礁体适用于浅水区或生物量偏低的净水区、贫营养水体中,通过引诱部件及其在成像单元上的影像实现直接和间接的引诱鱼类等生物靠近和进入增殖礁体,利于生物在增殖区栖息、生长、繁殖,提高并调整生物的生物量和分布,并为水体中粘性卵提供附着场所,快速发挥增殖礁体的生态价值。
  • 多功能人工鱼礁-201610354450.X
  • 姜少杰;吴伟;宗玲珑;刘海迪;高博斐;黄悦;张勇刚;俞骁 - 上海海洋大学
  • 2016-05-26 - 2021-12-31 - A01K61/77
  • 一种多功能人工鱼礁。它包括人工鱼礁本体,其特征人工鱼礁本体由漂浮盘、太阳能发电装置、吊具及鱼礁体构成,漂浮盘上端面上分布电缆孔A、电缆孔B及电缆孔C,近边缘处设有防护栏,中心处设一带内壁的通道孔,通道孔内壁上设挂钩座,通道孔上端口处设顶盖,下端面上还分布电缆孔D及电缆孔E,电缆孔D处设周壁上带螺栓的内螺纹孔的连接管,太阳能发电装置由带下立管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能控制器、蓄电池组及防水盒构成,吊具由内含电缆尼龙绳、鱼礁钢丝绳及支撑杆构成,鱼礁体包含鱼礁身及鱼礁底座,鱼礁身由六个相同的呈窗形状壁形成,鱼礁底座为呈正六边形状的框架,其与鱼礁身下端端部形成连接。本发明适宜于沿海浅水区域应用。
  • 一种适用于在泥沙底质海区底播鲍的海珍礁及增养殖方法-202010226523.3
  • 李加琦;张义涛;薛素燕;毛玉泽;蒋增杰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2020-03-27 - 2021-12-17 - A01K61/77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在泥沙底质海区底播鲍的海珍礁及增养殖方法,属于海水养殖技术领域,包括海珍礁基体,海珍礁基体包括支撑板和支撑侧板,支撑板和支撑侧板的上部设置有礁石层,礁石层上设置有至少一层的自然礁石,支撑侧板上设置有梯形腔,所述梯形腔的底部开口,所述梯形腔以所述支撑侧板的中心线左右对称;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在泥沙底质海区底播鲍的增养殖方法,将悬挂有藻类的海珍礁投放于底播区域,人工潜水将鲍附着于海珍礁上,底播养殖1‑2年,鲍达到成品规格。本发明不仅大大的拓展了鲍的底播养殖空间,提高了养殖水体的自净化能力,而且提高了优良品质鲍的产量。
  • 一种海珍品增殖型鱼礁-202120714243.7
  • 牛成功;张硕 - 上海海洋大学
  • 2021-04-08 - 2021-11-19 - A01K61/77
  • 本实用新型属于海珍品增殖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海珍品增殖型鱼礁,能够针对于海参、鲍鱼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使得这类海珍品的增殖效率能够大大提升,且该鱼礁结构简单,便于大量实施应用,具有鱼礁内腔、藻类附着和有机饵料聚集坑以及爬道,藻类附着和有机饵料聚集坑具有与鱼礁内腔连通的有机饵料落入孔,爬道为具有凹凸不平的底面的凹槽结构,通过孔与鱼礁内腔连通。
  • 陀螺形混凝土桩块一体型人工鱼礁-202120410388.8
  • 安武烈;李基晶;郭殷求 - 韩山混凝土株式会社
  • 2021-02-24 - 2021-11-16 - A01K61/77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陀螺形混凝土桩块一体型人工鱼礁,其以一体型结合有:上面部;本体部;桩部;通水孔;多个螺栓锁紧部;陀螺形混凝土桩块;人工鱼礁壳体;多个圆形或方形鱼群出入口;多个螺母埋置锁紧孔;通水管贯穿孔;人工鱼礁块体。陀螺形混凝土桩块一体型人工鱼礁通过所述通水管和通水孔输送高压水,排出所述桩部下部的水下软弱地基的沙土,使所述陀螺形混凝土桩块通过自重迅速坚固地埋置固定于水下基础。
  • 一种适宜牡蛎海底养殖装置-202120480997.0
  • 李海昆;于瑞海;邹多;李琦;于红;田传远 - 中国海洋大学
  • 2021-03-05 - 2021-11-16 - A01K61/77
  • 一种适宜牡蛎海底养殖装置,该装置包括上部的浮体部和下部的鱼礁结构,所述浮体部由养成绳作为串联结构,由上至下串联起为耐压浮力体和多个贝壳和挂环,所述鱼礁结构为一中空的基体,其上部设有横梁,所述挂环与横梁连接固定,所述浮体部与所述鱼礁结构进行连接固定;所述鱼礁结构能够沉于海底,用以使整个装置位于海面以下。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养殖装置,选择牡蛎深海海域海底养殖,抗风浪,养殖牡蛎脱落轻,附着物少,养殖操作管理简便;利用本实用新型,能够产生大规格的高品质牡蛎,且能够极大提高牡蛎产量。
专利分类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400-8765-105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