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干化污泥处理设备中的稀释剂喷射装置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810493530.2 申请日: 2018-05-22
公开(公告)号: CN108465571A 公开(公告)日: 2018-08-31
发明(设计)人: 梁峙;梁骁;马捷;张猛 申请(专利权)人: 徐州腾睿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B05B7/04 分类号: B05B7/04;B05B12/00;B05B15/25;B05B15/625;C02F11/12;C02F11/14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221000 江苏省徐州市徐州高新***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干化污泥处理设备中的稀释剂喷射装置。稀释剂从稀释剂主进管进入,其中部分稀释剂通过稀释剂注入管进入到稀释剂混合室;与此同时,调节剂从调节剂加注口进入调节剂流量控制室,并通过调节剂流量控制室的调节作用进入到调节剂缓冲室,进而通过调节剂抽管将调节剂抽到稀释剂混合室与稀释剂混合,混合液从稀释剂出管注入到稀释剂湍流室,最终与大部分稀释剂一起从稀释剂出口流出;过稀释剂注入管和稀释剂出管与稀释剂湍流室连通;稀释剂混合室下部设有调节剂缓冲室,两者通过调节剂抽管连通;调节剂缓冲室一侧设有调节剂流量控制室,两者相互贯通。该装置智能化程度高,稳定性好,分散均匀,对整个设备冲击力小。
搜索关键词: 稀释剂 调节剂 流量控制室 缓冲室 混合室 处理设备 干化污泥 喷射装置 湍流室 注入管 抽管 出管 连通 稀释剂出口 分散均匀 混合液 加注口 智能化 主进管 冲击力 流出 贯通
【主权项】:
1.一种用于干化污泥处理设备中的稀释剂喷射装置,包括:减震脚垫(1),固定框架(2),推动机构(3),工件夹具(4),支撑平台(5),控制系统(6),滚动切刀(7);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架(2)为不锈钢矩形结构,其厚度在3cm~4cm之间;所述减震脚垫(1)数量为四个,分别固定安装在固定框架(2)底部四角;所述支撑平台(5)为矩形镀锌板,支撑平台(5)固定安装在固定框架(2)上方;所述推动机构(3)布置于支撑平台(5)一侧;所述工件夹具(4)布置于支撑平台(5)另一侧;所述控制系统(6)固定安装在固定框架(2)上;所述滚动切刀(7)位于推动机构(3)左侧,两者连接;所述推动机构(3)设有推动盘制动装置(3‑9);推动盘制动装置(3‑9)设有制动冷却系统(3‑9‑1);制动冷却系统(3‑9‑1)设有分散装置(3‑9‑1‑5)、增速风扇装置(3‑9‑1‑12)、竖直移动装置(3‑9‑1‑13);增速风扇装置(3‑9‑1‑12)设有进风量控制器(3‑9‑1‑12‑10);推动机构(3)设有滑道(3‑2);滑道(3‑2)设有药剂混合装置(3‑2‑8);药剂混合装置(3‑2‑8)设有稀释剂喷射装置(3‑2‑8‑9);所述稀释剂喷射装置(3‑2‑8‑9)包括:调节剂流量控制室(3‑2‑8‑9‑1),调节剂抽管(3‑2‑8‑9‑2),调节剂缓冲室(3‑2‑8‑9‑3),稀释剂混合室(3‑2‑8‑9‑4),稀释剂出管(3‑2‑8‑9‑5),稀释剂主进管(3‑2‑8‑9‑6),稀释剂湍流室(3‑2‑8‑9‑7),稀释剂锁扣管(3‑2‑8‑9‑8),稀释剂出口(3‑2‑8‑9‑9),调节剂加注口(3‑2‑8‑9‑10),稀释剂注入管(3‑2‑8‑9‑11);位于一侧的稀释剂主进管(3‑2‑8‑9‑6),其与稀释剂出口(3‑2‑8‑9‑9)贯通;稀释剂主进管(3‑2‑8‑9‑6)右侧设有稀释剂湍流室(3‑2‑8‑9‑7),稀释剂湍流室(3‑2‑8‑9‑7)下部设有稀释剂混合室(3‑2‑8‑9‑4),稀释剂混合室(3‑2‑8‑9‑4)内部一端设有稀释剂注入管(3‑2‑8‑9‑11),稀释剂混合室(3‑2‑8‑9‑4)内部另一端设有稀释剂出管(3‑2‑8‑9‑5),稀释剂混合室(3‑2‑8‑9‑4)通过稀释剂注入管(3‑2‑8‑9‑11)和稀释剂出管(3‑2‑8‑9‑5)与稀释剂湍流室(3‑2‑8‑9‑7)连通;稀释剂混合室(3‑2‑8‑9‑4)下部设有调节剂缓冲室(3‑2‑8‑9‑3),两者通过调节剂抽管(3‑2‑8‑9‑2)连通;调节剂缓冲室(3‑2‑8‑9‑3)一侧设有调节剂流量控制室(3‑2‑8‑9‑1),两者相互贯通;调节剂流量控制室(3‑2‑8‑9‑1)上部设有调节剂加注口(3‑2‑8‑9‑10);稀释剂从稀释剂主进管(3‑2‑8‑9‑6)进入,其中部分稀释剂通过稀释剂注入管(3‑2‑8‑9‑11)进入到稀释剂混合室(3‑2‑8‑9‑4);与此同时,调节剂从调节剂加注口(3‑2‑8‑9‑10)进入调节剂流量控制室(3‑2‑8‑9‑1),并通过调节剂流量控制室(3‑2‑8‑9‑1)的调节作用进入到调节剂缓冲室(3‑2‑8‑9‑3),进而通过调节剂抽管(3‑2‑8‑9‑2)将调节剂抽到稀释剂混合室(3‑2‑8‑9‑4)与稀释剂混合,混合液从稀释剂出管(3‑2‑8‑9‑5)注入到稀释剂湍流室(3‑2‑8‑9‑7),最终与大部分稀释剂一起从稀释剂出口(3‑2‑8‑9‑9)流出;所述进风量控制器(3‑9‑1‑12‑10)包括:风门推杆(3‑9‑1‑12‑10‑1),风门凸轮(3‑9‑1‑12‑10‑2),风门支臂(3‑9‑1‑12‑10‑3),风门钳夹(3‑9‑1‑12‑10‑4),风门板(3‑9‑1‑12‑10‑5),风门基座(3‑9‑1‑12‑10‑6);位于底端的风门推杆(3‑9‑1‑12‑10‑1)与位于其下部的风门基座(3‑9‑1‑12‑10‑6)上下滑动连接;所述风门凸轮(3‑9‑1‑12‑10‑2)位于风门推杆(3‑9‑1‑12‑10‑1)下部,风门推杆(3‑9‑1‑12‑10‑1)与风门凸轮(3‑9‑1‑12‑10‑2)齿牙啮合连接;风门凸轮(3‑9‑1‑12‑10‑2)外侧悬臂与风门钳夹(3‑9‑1‑12‑10‑4)铰接;在风门钳夹(3‑9‑1‑12‑10‑4)中部设有风门支臂(3‑9‑1‑12‑10‑3),风门支臂(3‑9‑1‑12‑10‑3)的一端与风门钳夹(3‑9‑1‑12‑10‑4)铰接,其另一端与风门推杆(3‑9‑1‑12‑10‑1)铰接;在风门钳夹(3‑9‑1‑12‑10‑4)端部设有风门板(3‑9‑1‑12‑10‑5);位于底端的风门推杆(3‑9‑1‑12‑10‑1)向上移动,带动右侧风门凸轮(3‑9‑1‑12‑10‑2)顺时针转动,并带动右侧风门钳夹(3‑9‑1‑12‑10‑4)顺时针转动;风门推杆(3‑9‑1‑12‑10‑1)向上移动的同时,也带动风门支臂(3‑9‑1‑12‑10‑3)围绕其中部支点旋转,同样带动右侧风门钳夹(3‑9‑1‑12‑10‑4)顺时针旋转,最终将风门板(3‑9‑1‑12‑10‑5)打开;反之则反;所述竖直移动装置(3‑9‑1‑13)包括:滑动杆(3‑9‑1‑13‑1),滑块移动手柄(3‑9‑1‑13‑2),滑块移动电机(3‑9‑1‑13‑3),滑轨(3‑9‑1‑13‑4),外接固定座(3‑9‑1‑13‑5),制动板(3‑9‑1‑13‑6),制动调节器(3‑9‑1‑13‑7),滑动板(3‑9‑1‑13‑8);位于竖直移动装置(3‑9‑1‑13)外部的滑动杆(3‑9‑1‑13‑1)数量为3根,竖直等距分布,其两端固定在竖直移动装置(3‑9‑1‑13)上下两端;在滑动杆(3‑9‑1‑13‑1)上设有滑动板(3‑9‑1‑13‑8),两者滑动连接;滑动板(3‑9‑1‑13‑8)上设有滑块移动电机(3‑9‑1‑13‑3),滑块移动电机(3‑9‑1‑13‑3)一端设有滑块移动电机齿轮,滑块移动电机齿轮与滑轨(3‑9‑1‑13‑4)表面齿条啮合连接;滑动板(3‑9‑1‑13‑8)上还设有滑块移动手柄(3‑9‑1‑13‑2),滑块移动手柄(3‑9‑1‑13‑2)一端齿轮与滑轨(3‑9‑1‑13‑4)表面齿条啮合连接;所述外接固定座(3‑9‑1‑13‑5)与滑动板(3‑9‑1‑13‑8)固定连接,在外接固定座(3‑9‑1‑13‑5)与滑动板(3‑9‑1‑13‑8)之间设有制动板(3‑9‑1‑13‑6),制动板(3‑9‑1‑13‑6)与滑动杆(3‑9‑1‑13‑1)通过刹车片滑动连接;所述制动调节器(3‑9‑1‑13‑7)位于制动板(3‑9‑1‑13‑6)上,制动调节器(3‑9‑1‑13‑7)与刹车片连接;滑块移动电机(3‑9‑1‑13‑3)驱动滑动板(3‑9‑1‑13‑8)沿滑动杆(3‑9‑1‑13‑1)上下移动,并带动外接固定座(3‑9‑1‑13‑5)移动;同时,滑动板(3‑9‑1‑13‑8)通过滑块移动手柄(3‑9‑1‑13‑2)人工转动手柄驱动滑动板(3‑9‑1‑13‑8)上下移动;制动调节器(3‑9‑1‑13‑7)通过刹车片阻止滑动板(3‑9‑1‑13‑8)下落;所述增速风扇装置(3‑9‑1‑12)包括:风扇室出气口(3‑9‑1‑12‑1),风扇轴降温通道(3‑9‑1‑12‑2),风扇室定子(3‑9‑1‑12‑3),风扇室进气口(3‑9‑1‑12‑4),风扇室风速传感仪(3‑9‑1‑12‑5),风扇轴(3‑9‑1‑12‑6),风扇轴侧进风口(3‑9‑1‑12‑7),风扇轴下出风口(3‑9‑1‑12‑8),风扇叶片(3‑9‑1‑12‑9),进风量控制器(3‑9‑1‑12‑10);位于上部的风扇室进气口(3‑9‑1‑12‑4)与位于底部的风扇室出气口(3‑9‑1‑12‑1)贯通;所述风扇室风速传感仪(3‑9‑1‑12‑5)位于风扇室进气口(3‑9‑1‑12‑4)下部,风扇室风速传感仪(3‑9‑1‑12‑5)与控制系统(6)连接,风扇室风速传感仪(3‑9‑1‑12‑5)与其下部的风扇轴(3‑9‑1‑12‑6)连接;风扇轴(3‑9‑1‑12‑6)位于增速风扇装置(3‑9‑1‑12)内部中心,纵向设置、圆柱中空结构,其内部设有包括电枢铁心和电枢绕组的转子;在风扇轴(3‑9‑1‑12‑6)腰部设有风扇轴降温通道(3‑9‑1‑12‑2),两者固定连接,风扇轴降温通道(3‑9‑1‑12‑2)水平环绕风扇轴(3‑9‑1‑12‑6),风扇轴降温通道(3‑9‑1‑12‑2)中空结构,其外表面设有四个风扇轴侧进风口(3‑9‑1‑12‑7),风扇轴降温通道(3‑9‑1‑12‑2)与风扇轴侧进风口(3‑9‑1‑12‑7)相互贯通;在风扇轴(3‑9‑1‑12‑6)两端分别设有风扇叶片(3‑9‑1‑12‑9);在增速风扇装置(3‑9‑1‑12)内壁上设有风扇室定子(3‑9‑1‑12‑3),风扇室定子(3‑9‑1‑12‑3)内部设有定子铁芯和定子绕组,风扇室定子(3‑9‑1‑12‑3)与外部电源连接;通电后风扇室定子(3‑9‑1‑12‑3)产生旋转磁场,推动风扇轴(3‑9‑1‑12‑6)转动,进而带动风扇叶片(3‑9‑1‑12‑9)旋转,促使气流从风扇室进气口(3‑9‑1‑12‑4)进入,并从风扇室出气口(3‑9‑1‑12‑1)高速喷出;与此同时,部分冷风从风扇轴侧进风口(3‑9‑1‑12‑7)进入,为风扇轴(3‑9‑1‑12‑6)降温,并从风扇轴下出风口(3‑9‑1‑12‑8)排出;风扇室进气口(3‑9‑1‑12‑4)上部设有进风量控制器(3‑9‑1‑12‑10),进风量控制器(3‑9‑1‑12‑10)控制增速风扇装置(3‑9‑1‑12)进风量;所述分散装置(3‑9‑1‑5)包括:分散齿(3‑9‑1‑5‑1),分散齿丁(3‑9‑1‑5‑1‑1),分散齿柱(3‑9‑1‑5‑1‑2),分散主动轮(3‑9‑1‑5‑2),分散主轴(3‑9‑1‑5‑3),分散支撑轮(3‑9‑1‑5‑4);所述分散主轴(3‑9‑1‑5‑3)圆柱钢结构,分散主轴(3‑9‑1‑5‑3)一端设有分散主动轮(3‑9‑1‑5‑2),分散主轴(3‑9‑1‑5‑3)另一端设有分散支撑轮(3‑9‑1‑5‑4);所述分散主动轮(3‑9‑1‑5‑2)中心轴与分散主轴(3‑9‑1‑5‑3)固定连接,分散主动轮(3‑9‑1‑5‑2)外缘与外部分散电机轮齿啮合连接,分散支撑轮(3‑9‑1‑5‑4)中心轴与分散主轴(3‑9‑1‑5‑3)转动连接,分散支撑轮(3‑9‑1‑5‑4)外缘与支架固定;在分散主轴(3‑9‑1‑5‑3)表面设有分散齿(3‑9‑1‑5‑1),分散齿(3‑9‑1‑5‑1)数量为12个,12个分散齿(3‑9‑1‑5‑1)分为四组,每组分散齿(3‑9‑1‑5‑1)以分散主轴(3‑9‑1‑5‑3)为轴心等角度轴向排列;所述分散齿(3‑9‑1‑5‑1)包括分散齿丁(3‑9‑1‑5‑1‑1)和分散齿柱(3‑9‑1‑5‑1‑2),分散齿丁(3‑9‑1‑5‑1‑1)U型结构;在分散齿丁(3‑9‑1‑5‑1‑1)中部设有分散齿柱(3‑9‑1‑5‑1‑2),分散齿柱(3‑9‑1‑5‑1‑2)一端与分散齿丁(3‑9‑1‑5‑1‑1)固定,其另一端与分散主轴(3‑9‑1‑5‑3)固定;外部分散电机通过分散主动轮(3‑9‑1‑5‑2)带动分散主轴(3‑9‑1‑5‑3)旋转,进而带动四组分散齿(3‑9‑1‑5‑1)转动,实现对物料的分散。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腾睿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未经徐州腾睿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810493530.2/,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400-8765-105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