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随钻测斜仪用无源磁力组合减振装置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410531962.X 申请日: 2014-10-11
公开(公告)号: CN104675384B 公开(公告)日: 2018-07-06
发明(设计)人: 刘强;张义;曹建树;李魁龙;徐宝东;叶郭波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主分类号: E21B47/017 分类号: E21B47/017;E21B47/02
代理公司: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0 代理人: 郑立明;赵镇勇
地址: 102617 ***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发明涉及一种随钻测斜仪用无源磁力组合减振装置,可用于随钻测斜仪的振动保护,主要由测斜仪系统、轴向减振系统和径向减振系统组成;测斜仪系统包括分流连接器、上探管、电池短节、连接头、下探管、电路短节、测量短节和引鞋;轴向减振系统包括顶头、滑动轴承、动磁钢组件、筒体、定磁钢组件和接头;径向减振系统包括橡胶膜和减振液。轴向减振系统通过磁力减振器的无源磁力减振,径向减振系统利用橡胶材料的粘弹特性和减振液的粘滞性能减振。本发明能够减小钻井过程中随钻测斜仪的轴向振动和径向振动,防止振动冲击引起的测斜仪测量精度下降和零部件破损,保障随钻测斜仪正常工作,提高随钻测斜仪精度、可靠性和寿命,从而确保油气井定向准确度,引导钻头沿着预定轨迹钻进,提升钻井效率,加快钻井速度,降低钻井成本。
搜索关键词: 减振系统 随钻测斜仪 减振 磁力 测斜仪 无源 轴向 减振装置 测斜 随钻 探管 测量 磁力减振器 分流连接器 磁钢组件 电池短节 电路短节 防止振动 滑动轴承 径向振动 橡胶材料 预定轨迹 粘滞性能 振动保护 轴向振动 钻井成本 钻井过程 钻井效率 准确度 动磁钢 连接头 橡胶膜 油气井 钻头 顶头 短节 减小 可用 筒体 引鞋 钻进 破损 钻井 零部件
【主权项】:
1.一种随钻测斜仪用无源磁力组合减振装置,主要由测斜仪系统、轴向减振系统和径向减振系统组成,其特征在于:测斜仪系统包括分流连接器(1)、上探管(2)、电池短节(9)、连接头(10)、下探管(11)、电路短节(12)、测量短节(13)和引鞋(16);轴向减振系统包括:第一顶头(3a)、第二顶头(3b)、第三顶头(3c) 、第四顶头(3d)、第五顶头(3e)、第一滑动轴承(4a)、第二滑动轴承(4b)、第三滑动轴承(4c)、第四滑动轴承(4d)、第五滑动轴承(4e)、第一动磁钢组件(5a)、第二动磁钢组件(5b)、第三动磁钢组件(5c)、第四动磁钢组件(5d)、第五动磁钢组件(5e)、第一筒体(6a)、第二筒体(6b)、第三筒体(6c)、第四筒体(6d)、第五筒体(6e)、第一定磁钢组件(7a)、第二定磁钢组件(7b)、第三定磁钢组件(7c)、第四定磁钢组件(7d)、第五定磁钢组件(7e)、第一接头(8a)、第二接头(8b)、第三接头(8c)、第四接头(8d)和第五接头(8e);径向减振系统包括:橡胶膜(14)和减振液(15);分流连接器(1)位于上探管(2)上端,并通过螺纹与上探管(2)密封连接,第一顶头(3a)、第一滑动轴承(4a)、第一动磁钢组件(5a)、第一筒体(6a)、第一定磁钢组件(7a)和第一接头(8a)均位于上探管(2)径向内侧,第一顶头(3a)位于上探管(2)上端内锥面下侧,并与上探管(2)上端内锥面紧密接触,第一顶头(3a)中部位于第一滑动轴承(4a)径向内侧,并与第一滑动轴承(4a)间隙配合,第一顶头(3a)下端位于第一动磁钢组件(5a)径向内侧,并通过螺纹与第一动磁钢组件(5a)连接,第一滑动轴承(4a)下端位于第一筒体(6a)径向内侧,并通过螺纹与第一筒体(6a)连接,第一动磁钢组件(5a)位于第一顶头(3a)下端和第一筒体(6a)径向内侧,并与第一筒体(6a)间隙配合,第一筒体(6a)位于第一滑动轴承(4a)、第一动磁钢组件(5a)、第一定磁钢组件(7a)和第一接头(8a)径向外侧,第一筒体(6a)上端和下端分别通过螺纹与第一滑动轴承(4a)和第一接头(8a)连接,第一筒体(6a)中部与第一动磁钢组件(5a)和第一定磁钢组件(7a)间隙配合,第一定磁钢组件(7a)位于第一接头(8a)上端,并通过螺纹与第一接头(8a)连接,电池短节(9)位于第一接头(8a)下端和第二接头(8b)上端,均通过螺钉与第一接头(8a)和第二接头(8b)连接,第二顶头(3b)、第二滑动轴承(4b)、第二动磁钢组件(5b)、第二筒体(6b)、第二定磁钢组件(7b)和第二接头(8b)均位于上探管(2)径向内侧,第二顶头(3b)位于连接头(10)上端,并与连接头(10)上端面紧密接触,第二顶头(3b)中部位于第二滑动轴承(4b)径向内侧,并与第二滑动轴承(4b)间隙配合,第二顶头(3b)上端位于第二动磁钢组件(5b)径向内侧,并通过螺纹与第二动磁钢组件(5b)连接,第二滑动轴承(4b)上端位于第二筒体(6b)径向内侧,并通过螺纹与第二筒体(6b)连接,第二动磁钢组件(5b)位于第二顶头(3b)上端和第二筒体(6b)径向内侧,并与第二筒体(6b)间隙配合,第二筒体(6b)位于第二滑动轴承(4b)、第二动磁钢组件(5b)、第二定磁钢组件(7b)和第二接头(8b)径向外侧,第二筒体(6b)上端和下端分别通过螺纹与第二接头(8b)和第二滑动轴承(4b)连接,第二筒体(6b)中部与第二动磁钢组件(5b)和第二定磁钢组件(7b)间隙配合,第二定磁钢组件(7b)位于第二接头(8b)下端,并通过螺纹与第二接头(8b)连接,连接头(10)位于上探管(2)下端和下探管(11)上端,均通过螺纹与上探管(2)和下探管(11)密封连接,第三顶头(3c) 、第三滑动轴承(4c)、第三动磁钢组件(5c)、第三筒体(6c)、第三定磁钢组件(7c)和第三接头(8c)均位于下探管(11)径向内侧,第三顶头(3c) 位于下探管(11)上端内锥面下侧,并与下探管(11)上端内锥面紧密接触,第三顶头(3c) 中部位于第三滑动轴承(4c)径向内侧,并与第三滑动轴承(4c)间隙配合,第三顶头(3c) 下端位于第三动磁钢组件(5c)径向内侧,并通过螺纹与第三动磁钢组件(5c)连接,第三滑动轴承(4c)下端位于第三筒体(6c)径向内侧,并通过螺纹与第三筒体(6c)连接,第三动磁钢组件(5c)位于第三顶头(3c) 下端和第三筒体(6c)径向内侧,并与第三筒体(6c)间隙配合,第三筒体(6c)位于第三滑动轴承(4c)、第三动磁钢组件(5c)、第三定磁钢组件(7c)和第三接头(8c)径向外侧,第三筒体(6c)上端和下端分别通过螺纹与第三滑动轴承(4c)和第三接头(8c)连接,第三筒体(6c)中部与第三动磁钢组件(5c)和第三定磁钢组件(7c)间隙配合,第三定磁钢组件(7c)位于第三接头(8c)上端,并通过螺纹与第三接头(8c)连接,电路短节(12)位于第三接头(8c)下端和第四顶头(3d)上端,并通过螺钉与第三接头(8c)连接,第四顶头(3d)、第四滑动轴承(4d)、第四动磁钢组件(5d)、第四筒体(6d)、第四定磁钢组件(7d)和第四接头(8d)均位于下探管(11)径向内侧,第四顶头(3d)位于电路短节(12)下侧,并与电路短节(12)下端面紧密接触,第四顶头(3d)中部位于第四滑动轴承(4d)径向内侧,并与第四滑动轴承(4d)间隙配合,第四顶头(3d)下端位于第四动磁钢组件(5d)径向内侧,并通过螺纹与第四动磁钢组件(5d)连接,第四滑动轴承(4d)下端位于第四筒体(6d)径向内侧,并通过螺纹与第四筒体(6d)连接,第四动磁钢组件(5d)位于第四顶头(3d)下端和第四筒体(6d)径向内侧,并与第四筒体(6d)间隙配合,第四筒体(6d)位于第四滑动轴承(4d)、第四动磁钢组件(5d)、第四定磁钢组件(7d)和第四接头(8d)径向外侧,第四筒体(6d)上端和下端分别通过螺纹与第四滑动轴承(4d)和第四接头(8d)连接,第四筒体(6d)中部与第四动磁钢组件(5d)和第四定磁钢组件(7d)间隙配合,第四定磁钢组件(7d)位于第四接头(8d)上端,并通过螺纹与第四接头(8d)连接,测量短节(13)位于第四接头(8d)下端和第五接头(8e)上端,均通过螺钉与第四接头(8d)和第五接头(8e)连接,橡胶膜(14)和减振液(15)位于下探管(11)径向内侧和测量短节(13)径向外侧,橡胶膜(14)通过螺钉固定在测量短节(13)外圆柱面上,减振液(15)密封在橡胶膜(14)内部,第五顶头(3e)、第五滑动轴承(4e)、第五动磁钢组件(5e)、第五筒体(6e)、第五定磁钢组件(7e)和第五接头(8e)均位于下探管(11)径向内侧,第五顶头(3e)位于引鞋(16)上端,并与引鞋(16)上端面紧密接触,第五顶头(3e)中部位于第五滑动轴承(4e)径向内侧,并与第五滑动轴承(4e)间隙配合,第五顶头(3e)上端位于第五动磁钢组件(5e)径向内侧,并通过螺纹与第五动磁钢组件(5e)连接,第五滑动轴承(4e)上端位于第五筒体(6e)径向内侧,并通过螺纹与第五筒体(6e)连接,第五动磁钢组件(5e)位于第五顶头(3e)上端和第五筒体(6e)径向内侧,并与第五筒体(6e)间隙配合,第五筒体(6e)位于第五滑动轴承(4e)、第五动磁钢组件(5e)、第五定磁钢组件(7e)和第五接头(8e)径向外侧,第五筒体(6e)上端和下端分别通过螺纹与第五接头(8e)和第五滑动轴承(4e)连接,第五筒体(6e)中部与第五动磁钢组件(5e)和第五定磁钢组件(7e)间隙配合,第五定磁钢组件(7e)位于第五接头(8e)下端,并通过螺纹与第五接头(8e)连接,引鞋(16)位于下探管(11)下端,并通过螺纹与下探管(11)密封连接:第一顶头(3a)、第一滑动轴承(4a)、第一动磁钢组件(5a)、第一筒体(6a)、第一定磁钢组件(7a)和第一接头(8a)组成第一磁力减振器,第二顶头(3b)、第二滑动轴承(4b)、第二动磁钢组件(5b)、第二筒体(6b)、第二定磁钢组件(7b)和第二接头(8b)组成第二磁力减振器,第三顶头(3c) 、第三滑动轴承(4c)、第三动磁钢组件(5c)、第三筒体(6c)、第三定磁钢组件(7c)和第三接头(8c)组成第三磁力减振器,第四顶头(3d)、第四滑动轴承(4d)、第四动磁钢组件(5d)、第四筒体(6d)、第四定磁钢组件(7d)和第四接头(8d)组成第四磁力减振器,第五顶头(3e)、第五滑动轴承(4e)、第五动磁钢组件(5e)、第五筒体(6e)、第五定磁钢组件(7e)和第五接头(8e)组成第五磁力减振器。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未经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410531962.X/,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400-8765-105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